区块链是否真能解决信任问题?

发布日期:2018-09-24 来源: 阅读:

 

区块链实现了基于代码的信任,坦白说确实实现了去信任化。这种基于代码的信任可以说是100%的信任,一旦经过验证,面向的交互对象就没有人的因素存在,只有依靠代码运行。在区块链技术问世之前,社会上没有一个100%的信任模型,我们用微信、支付宝支付,本质上我们信任的是腾讯公司、阿里巴巴集团,存钱进银行,信任的是银行公司,我们认为自己买的股票是真实可靠的,是因为我们信任国家担保的交易所以及法律体系。iSZ财富国际

我们整个社会的运行,有大量的信任模型,依赖于信任个人、公司、组织、政府,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制约和担保、公证、法律法规、程序等一系列明规则、潜规则,以及这些信任因素之间的组合。如果去掉其中一个因素,那么这份将会被打折扣,相信的人较少,进而影响了交互的规模扩大,以及产生了中间协调(仲裁)的消耗。这里面其实也有代码信任的成分,比如交易所平台就是靠代码自动运行的,但是它占的比重不大,因为这份代码是可以人为干预的,所以我们更多的是信任来源是这个交易所平台的管理机构。iSZ财富国际

所有这些“传统”的信任模型,都是久经考验的,虽然说可能有各种瑕疵和漏洞,但他们本身也可以通过信任进行改进,进行迭代升级完善,比如某类合同容易出现违约,那么可以通过增加抵押担保比率来控制风险。iSZ财富国际

所谓的信任问题,并不是在区块链技术出来之前就无法解决。而是区块链技术,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模型,即“100%基于代码的信任模型”,没有任何人为的其他信任因素存在,完全机器化的信任模型。我们知道,计算机也是控制在人手上的,怎么做到控制计算机的人没法干预计算机的运行?区块链技术其实采用了点对点的通讯技术和配套机制,通过分散部署成千上万的计算机节点,然后这些离散化的节点互相自动化监督,这里面的配套机制确保,这成千上万的节点无法串通起来,并且在逻辑上可以论证,构筑其极高的防作弊壁垒。注意,这种技术本身并不保证这个结果,比如比特币和以太坊有上万个节点,整体安全已经经过全面的论证,但采用同种技术的其他区块链项目,并没有这么多的节点,那么它们的安全壁垒也许很低,需要额外设计一些复杂的机制,也就是说,可以通过区块链技术构建起100%的代码信任模型,但是它并非充分条件,只有少数的区块链项目可以最终搭建出100%的代码信任运行支撑平台,后面还会再进一步阐述。iSZ财富国际

区块链的这套模型也是人为创造的,本身也是可以迭代的,但它在某个固定阶段的运行,假如是完全100%的代码信任模型,一旦运行起来,无法在代码规则之外进行人为干预,这个代码规则如果有问题,在运行期间也无法挽救,比如说以太坊的DAO事件,涉及一千万个以太币(在代码规则内)被“盗窃”,近期以太坊的parity钱包代码漏洞,导致有人用1美元锁死了价值1.54亿美元的以太币。所有人只能眼睁睁看着,无法阻止,无法干预,所以这种信任模型要长期运行,需要代码本身没有漏洞,经过严格的审查后再上线,一旦上线就是不可逆的。这同时进一步证明了,这种信任完全是100%基于代码的,确实没有人为的干预,如果代码规则允许这么干,那就可以这么干,无法被阻止,即使这个规则是一个预期之外的“漏洞”,由代码表述的不严谨引起。iSZ财富国际

DAO事件本身造成的后果,在数据层面是不可逆的,但以太坊社区通过投票表决,决定废弃整个区块链数据,快照复制重新生成一条发生故障之前的数据链条(原链条也继续存活着),而parity钱包漏洞所锁定的资金则仍没有“解救”办法,也许会永远锁定下去,告诉所有人,这真的是“100%基于代码的信任”。这种信任模型因为100%信任代码,有这么一个前提,要求代码100%没有致命问题,有致命问题,造成不可逆的损伤,也就是损失掉100%的信任,变成0%的信任。基于这么一个前提,所以区块链项目最终也会有明显的头部效应(马太效应),那些经过很长年头运行,经过大量用户验证和审查,确认没有问题的,在具体应用细分领域会得到滚雪球式的认可度。同时,跟其他的技术发展轨迹一样,随着应用的范围扩大,区块链也有技术分层的需求,核心底层简单易于迭代和维护,不易出现问题,而高层则有较高容错性,可以设计复杂的应用。将功能和容错性向上层移动,上层具体应用只覆盖有限应用人群,所以像比特币这种底层涉及资金结算的核心功能,追求的是大道至简,因为出现问题影响巨大,这个道理很简单,不应该考虑在CPU里面直接开发淘宝这样的网站。现在有底层公链的提法,未来随着头部效应的增强,估计这种底层公链的并不会很多,就像电脑CPU大概只有Intel和AMD这1-2种存在,事实上我们也不需要那么多的底层架构,全球互联网只需有一个也够用了。iSZ财富国际

“100%基于代码的信任模型”能够成立,要求节点部署、开发人员、代码审查、测试人员、用户的充分离散化,简单来说,就是任何一串代码的上线,需要千锤百炼,经历充分的论证和验证,并且由离散化的用户(保证无法串通)自主选择部署。如果这个区块链项目是少数几个人说了算,或者由某个公司集中进行维护,那么它更像一种中心化的信任,代码的信任只占少数几个百分点,这种情况下,即使用了区块链技术,因为没有形成充分离散化(去中心化)的高安全壁垒,那也应该归类到“传统”的信任模型里面去,存在代码人为干预、数据篡改及回滚(废弃链条)的风险。用区块链构建支持“100%基于代码的信任模型”,需要证明最终运行的效果是充分去中心化,不存在少数几个人可以轻易决定更新代码以及集中化决策的情况,比如比特币上一次升级,没增加多少代码,整整争议了三年,穷尽了一切可能性,最终形成用户接受的定案,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去中心化),排除了节点运行的人为干预因素。如果达不到这个效果,自然无法满足支撑100%代码信任模型的运行,也就无法获得需要通过这个模型运行所创造的一切价值。iSZ财富国际

我们应该客观地看到,能真正实现这个效果的是极少数,大部分区块链项目更适合用“增加一部分代码信任,但不是100%的代码信任模型”来表述,即“用代码替换部分原有的信任化”。很多区块链山寨币项目也期望建立完全去中心化的效果,以支持新的信任模型运行,但找了公关公司宣传提振币价,其实效果都比不上创始人意外死亡,那样对于实现去中心化是最好的。iSZ财富国际

我们说过,我们社会的运行基于“传统”的信任模型也是运行良好的,什么情况下,区块链这种“100%基于代码的信任模型”能够有用武之地?支撑这种信任模型能够创造多大的价值?iSZ财富国际

其一,现有的某些信任模型是由一个极大的成本支撑的,比如银行体系一年要花掉天量的系统维护费,包括大量精装修的银行网点和柜台,其实都构成了其现有信任模型下所需要的成本,换一种信任模型,能否显著降低成本?如果可以,那么作用就出来了,而且也就符合人性的追求便利效率低成本的自然需求。同样一宗跨境资金的交易,通过比特币的多重签名方式实现,比通过银行的外汇兑换和信用证等方式,快捷了何止百倍。新模型的第一个应用领域,就是负担巨额运行成本的旧模型所在的领域,比特币一出来就面向“货币”这个领域给人以惊喜,恰恰是因为货币的社会运行成本是很庞大的(只是大部分人没有直观感受到,我们并不认为每一个银行网点的精装修成本其实都算在我们花的钱里面,银行只是在路边摆摊是没有人敢进去存钱的)。如果对应领域运行原来的信任模型建立就是零成本,应该没有必要替换。还有,使用原有信任模型的领域无法用代码实现,那么也无法替换,比如一种食品,它要有精美的包装,大量的广告宣传,通过这些来建立消费者的信任,显然,这就不好替换了,包括用区块链实现食品溯源,因为里面不是完全的代码因素,其实都不易产生效果。iSZ财富国际

其二,有哪些领域的信任模型可以切换到“100%基于代码的信任模型”,新的模型可以创造出哪些原来不存在的应用。这里面的想象空间是巨大的,还有很多可能性是我们现在的水平无法想象出来的。底层技术的创造或突破,会对上层应用造成深远的影响,且新的应用是可以不断堆叠出来的。电子计算机大概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发明,原理是用电子电路表示出“0”、“1”,可以执行0、1的二进制运算,然后基于这个最简单的运算逻辑,将原来“人工的计算”转化为“自动的计算”,直到今天,我们所有的基于计算机的应用,不管是VR 3D仿真、还是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归根结底,还就是通过底层无数个1+0的简单逻辑运算构建起来,在发明的当时,我们并无法精确描述“计算”的应用范围有多大?以此类比,“信任”的应用范围有多大?能解决多少问题?目前来说,完全受限于我们的想象力,所谓夸大,大都是举例不当。iSZ财富国际

 

关键词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招聘信息免责申明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百度地图 TAG标签

Copyright@2018-2022 Cfgjzx.Com 财富国际在线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财富国际提供:最新财富资讯、房产资讯、股票资讯、区块链、投资理财、保险导购、健康产品、公私募基金,易经等资讯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