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以花辩人
在《红楼梦》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放开夜宴,死金丹独艳礼亲丧”中写到各小姐掣花笺,宝钗是牡丹花,探春是杏花,李纨是老梅,黛玉是芙蓉,湘云是海棠,袭人是桃花,麝月是荼縻花。当黛玉得到花笺时,文中这样写道:
黛玉默默想到:“不知还有什么好的被我掣着也好。”一面伸手取了一根,只见上面画着一只芙蓉,题着“风露清愁”四字,那面一句诗,道是:
莫怨东风当自嗟。
注云:“自饮一杯,牡丹陪饮一杯。”众人笑说:“这个好极。除了别人不配做芙蓉。”黛玉也自笑了,于是饮了酒。
芙蓉一花,自古文人喜之有佳,周敦颐就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一句,此花借指黛玉再也合适不过,而黛玉也对此花相当满意,并没有暗自沉郁起来。据文中之意所讲,当是宴席之中每人均有一花在手,才有的兴之所至,才配得上片头回目“群芳”二字,但作者至主要人物晴雯于不顾,使人不禁遐想晴雯当作何等之花。答案作者迟迟不肯给出,直至第七十八回之中读者方才得知
宝玉忙道:“你不识字看书,所以不知道。这原是有的,不但花有一个神,一样花有一个神之外,还有总花神。但他(晴雯)不知还是作总花神去了,还是单管一样花神?”
宝玉听了这话,不但不为怪,亦且去悲而生喜,乃指芙蓉笑道:“此花也须得此人去司掌。我就料定他那样一个人必有一番事业做。虽然超出苦海,从此不能相见,也免不得伤感思念。”
那么在宝玉心中芙蓉则当配晴雯了,这与黛玉就是一样的了。当然芙蓉有水木之分,可以说黛玉为水,晴雯为木,但作者在此书之中曾多处运用“幻笔”这一手法,此处又何尝不是呢?之后宝玉猛见水中芙蓉,便作起了书中最酣畅淋漓的一篇文章《芙蓉女儿诔》,以此来祭奠晴雯。诔文写得感情至深,言有尽而意无穷,文辞又不拘泥世俗。文中亦有“剖悍妇之心,忿犹未释”等言辞激烈之语。可见晴雯在宝玉心中的地位。念毕祭文,黛玉忽从芙蓉中走出,依旧弱柳扶风,但缺少了酸醋之意,一心为宝玉修改语句,共祭晴雯。此情此景本应属于宝玉与晴雯二人,但黛玉的到来不但没有破坏那原本孤独缺有神圣的之景,反而更则加了祭文背后的真挚与凄凉。两位芙蓉花使,其一生,其一死,正构成了道家学说的生死之论,正所谓“生也茫茫,死也茫茫”生死本无界限。但此情此景之中从芙蓉花背后走出的不是黛玉而是其他的女子,显然就不符合那一个氛围了。这亦是作者有意安排。死后祭奠献文这一殊荣仅群芳之中一人享有,黛玉死后却没有获得,这不禁让人怀疑。但从另一个层面而讲诔文诔的不仅是晴雯,还有黛玉,诔的是芙蓉花一般的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