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师长探究“淹亡事故”真相
后来才知道,师直工科和宣传科在处理罗盛教事件的时候,主要是依据下级的电话报告给事故定的性。对此,叶健民当然是不满意的。他对两位科长语重心长地说:“机关干部办事情不能光听汇报、看报告,一定要有深入细致的工作作风。这样才能不辜负广大官兵对我们的希望啊!”
第二天,叶健民专门带着两位科长冒着零下二十多度的严寒,驱车来到罗盛教救人的现场——石田里泥栋河边进行实地察看。
被救的朝鲜少年崔莹的母亲听说罗盛教的师长来了,连忙带着小崔莹赶到出事地点。一见面,母子俩就跪地向叶师长深深地施礼,而后又用朝鲜语夹杂着汉语,声泪俱下地讲述了罗盛教舍身救人的详细经过:1952年1月2日早晨,第141师侦察连文书罗盛教独自一人来到冰河上练习投弹。这时,突然传来少年的呼救声,正在冰面上滑冰的朝鲜少年崔莹压碎了冰块,失足掉进了2.7米深的冰窟窿中。与崔莹一同滑冰的三个朝鲜少年一时手足无措,急得大哭起来。
听到哭喊声,罗盛教立刻赶了过来,虽然他听不懂朝鲜语,但当他看到了三个朝鲜少年的手势和破裂的冰面时,明白了一切。他一边奔向冰窟,一边脱下棉衣,然后纵身跳进了冰冷彻骨的河水中。不谙水性的罗盛教在水中摸索着,当他抓到了小崔莹后,立即将他托向水面。由于冰窟边缘的冰面太薄,承受不了崔莹的体重,崔莹又落入水中。
一次,两次,三次。小崔莹三次被托上冰面,又三次落入水中。这时,罗盛教的体力已消耗殆尽,四肢变得麻木而僵硬。但他仍然以极大的毅力再次潜入水下,用尽最后的力气用头将孩子顶出水面。
此时,闻声赶来的侦察连理发员宋志云拖过来一根电线杆,小崔莹抱住了电线杆被拖上了冰面。但当宋志云返身准备再救罗盛教时,发现精疲力竭的罗盛教已经被水流冲入了厚厚的冰层之下……中国人民的好儿子罗盛教,为了挽救一个素不相识的朝鲜少年的生命,献出了自己年仅20岁的青春年华。
听完崔莹母亲的介绍,叶健民的心情十分激动。他身不由己地走近烈士献身的地方,俯下身来。叶健民看到,小崔莹落水和被托出水面的那个冰窟还没有完全封冻,从冰窟边缘犬牙般的形状来看,小崔莹是在数次被托上冰面又数次落水的情况下被救上来的。而在零下二十多度的气温下,人在水中所能坚持的极限时间顶多只有三五分钟,超过这个时间,人的四肢将变得生硬僵直,从而丧失自救能力。如此看来,罗盛教完全是为了救人而光荣牺牲的,而并不是通报所说的“淹亡事故”。当时在场的宋志云和三个朝鲜少年所提供的情况,也充分证明了叶健民的推断。
叶健民离开时,小崔莹的母亲眼含热泪地恳求道:“元善女大娘已献出了自己的墓地,我们要用朝鲜人民的葬礼,隆重地安葬救命恩人罗同志,让他永远和我们在一起吧!”十里八乡的朝鲜老乡也赶来了,他们都用不同的方式表达着对罗盛教这名普通中国士兵的赞扬和敬佩之情,一致要求为他举行隆重的葬礼。
现场的勘察和朝鲜群众的强烈要求,完全改变了叶健民对这一事件的看法,他为有这样的好战士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同时叶健民也意识到,自己有责任纠正这一事件的结论,以使更多的人了解英雄、记住英雄、学习英雄。
罗盛教牺牲后,朝鲜政府为他修建了纪念碑和墓,并授予罗盛教一级战士荣誉勋章和一级国旗勋章,志愿军政治部授予罗盛教“中国人民志愿军爱民模范”称号,朝鲜最高领导人,朝鲜国家主席金日成为罗盛教题词“罗盛教烈士的国际主义精神与朝鲜人民永远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