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桓阶才能的唯一闪光点表现在关羽进攻樊城,于禁被俘虏,曹仁被困,曹操要不要亲征解救曹仁这件事情上。
关羽围困曹仁,曹操派徐晃前去解救,但没有成功。曹操于是想亲自率兵前往,向臣下征求意见,大部分臣属都说:“大王如不赶快出发,我军就一定会失败了。”只有桓阶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说:“大王认为曹仁等领兵能不能随机应变独当一面?”在曹操肯定后,又说:“大王担心二人不肯出力吗?”曹操否定后,桓阶又说:“那您为什么还要亲自前往呢?”曹操说:“我只不过担心敌人太多,徐晃等形势不利罢了。”桓阶说:“现在曹仁等处于敌人的重重包围之中而誓死不背叛大王,实在是远方有大王带领重兵作他们的靠山。人处在万分危险的境地,一定会有拼死相争的决心。内心怀有这样的决心,外面有强大的救兵,大王率领六军表明自己仍有雄厚的实力,何必担心失败而要亲自前往呢?”曹操很赞赏他的话,率领军队驻扎在摩陂(今河南郏县),关羽不久果然撤军。
桓阶又一次选择是在曹操选太子问题上。因为这次是在曹魏集团内部进行,又因为曹操的犹豫不决,客观上造成了大臣们的一次选边站队。
曹操刚当魏王那会儿,桓阶担任魏王国的虎贲中郎将,侍卫宫中。当时曹操还没有确定太子,而他更喜欢的是临淄侯曹植。桓阶则总是规劝曹操,应该立年长的曹丕。不管是公开场合还是私下里,桓阶陈述曹丕的才德,总是言辞诚恳论述周到。当时在曹操选太子问题上大臣们分为两派,桓阶虽然属于拥护曹丕的大臣,但曹操知道桓阶一向公正,因而非常尊重他。毛玠、徐奕等人,因为秉性耿直不善交友,又得罪了西曹掾丁仪,丁仪就屡次在曹操面前说他俩的坏话。丁仪是属于拥立曹植一派,毛玠、徐奕属于拥立曹丕者,丁仪说他俩坏话必定是致命的,亏得桓阶出面帮他们圆场才得以幸免。
桓阶这个人在整个三国时期名气不大,也没有轰轰烈烈的惊人事件发生在他身上,但到了魏文帝当了皇帝,他却担任了尚书令、加侍中这样的高官。桓阶得病,魏文帝亲自去探视,对他说:“我正要托孤给你,把天下的重任托付给你,你要努力养好身体。”在他病危时,魏文帝还派使者给了桓阶太常的任命,让他享受到了九卿的崇高待遇。桓阶初封为高乡亭侯,后来改奉为安乐乡侯,死后被追谥为贞侯。桓阶的儿子还娶了皇家公主,死后几个儿子都被封侯。历史上并没有多少“优秀事迹”的桓阶能够有这番荣耀,恐怕原因还真的就是选对了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