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显示,艾森豪威尔对其决策是这么解释的:核武器有其固有的缺点,虽然能杀伤对手,但其辐射尘也可能伤及台湾民众。历史学家们猜测,阿里·伯克的说法也可能成立。从冷战时期的国际形势分析,艾森豪威尔这一决策的深层原因,可能是考虑到苏联核力量的威慑。
1958年中苏关系“蜜月期”虽临近结束,但双方的分歧尚未公开。1958年7月31日,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访问北京,这次访问让外界认为,“解放军后来炮轰金门得到了苏联的支持”。尽管艾森豪威尔早些时候已针对苏联的核威胁制定了“大规模报复战略”,但他显然对在核战争中打赢苏联没有必胜的把握。
金门炮战发生后的9月7日,赫鲁晓夫致函艾森豪威尔,就台湾海峡的紧张局势向美发出警告:“在核武器及火箭武器时代,曾经严重地威胁海上船只的海军舰队,基本上只适合礼节性的参观,再就是成为各种类型导弹的攻击目标。”这话显然是针对艾森豪威尔当时派第七舰队到台湾海峡“巡逻”一事。
赫鲁晓夫强调:“美国在核垄断早已被打破的情况下,仍企图用核武器威胁其他国家,这是完全没有希望的事。”因此,艾森豪威尔如果想用核武器袭击厦门,就不得不考虑当时仍和中国处在同一阵营的苏联的态度。
(《复活的档案》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 梁平着)(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