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红军遵义战役胜利,让蒋介石哀叹:这是国军追击以来的奇耻大辱记者:红军一渡赤水后,挺进川黔滇三省边境敌军设防空虚的扎西地区,准备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为什么之后又折回并二渡赤水?
王道金:到扎西地区后,蒋介石判断我们还要北渡长江,迅速调集兵力要把我们围歼。但包围也有薄弱的地方,那就是黔北的王家烈部。那时对黔军我们都不怕,称之为“双枪军”,一手拿步枪一手拿烟枪,打仗像绵羊。于是我们便来个金蝉脱壳,回师由太平渡、二郎滩东渡赤水,再打遵义。
作出这个决定时,一些同志抱怨:“一会儿向东,一会儿向西,走了很多冤枉路。”我当时已经是排长了,就开始做大家的思想工作。另外,部队进行了整编精简,取消了师的编制,我们红三军团缩为4个团,许多师长都下去当团长了。部队还甩掉了很多笨重辎重,灵活多了,战斗力也提高了。
记者:二渡赤水中,最着名的是遵义战役,其中娄山关大捷更是取得了红军长征以来的第一个大胜仗,当时的战斗情景如何?
李光:打娄山关时,我们红五军团担负后卫任务。娄山关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我还记得那时有首民谣:巍巍大娄山,离天三尺三。人过要低头,马过要落鞍。不过,我们也有个口号:要关不要命。
王道金:负责攻打娄山关的是红一军团和我们红三军团的一个团。由于敌人守在关卡,我们便一面强攻,一面派一个小分队爬上最高的大尖山,居高临下打击敌人,敌人顿时慌了手脚,急忙撤退。我们乘胜追击,第二次攻占遵义。这场战斗中,我们红三军团参谋长邓萍牺牲了。得知这个噩耗,我们都大喊着“为参谋长报仇”,冲进遵义城。
记者:遵义战役一举消灭了敌人两个师又8个团,蒋介石哀叹:“这是国军追击以来的奇耻大辱”。这次胜利的意义何在?二渡赤水体现了毛泽东的哪些军事思想?
孔健:这场胜利树立了毛泽东的军事威信。随后不久,在遵义召开的苟坝会议,就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团,进一步确立了毛泽东的军事领导地位。同时,这场战斗击溃的是国民党中央军,大大提振了红军士气。
二渡赤水,毛泽东果断选择奇袭王家烈部,体现了“避实就虚”的军事思想。同时,在攻打娄山关时,红军集中优势兵力,重点打击敌人要害,体现了毛泽东一贯倡导的“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军事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