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乾隆皇帝虽然表达了这个愿望,但对此并没有多少信心。爷爷登基的时候才八岁,干六十一年,还不到七十岁;自己现在已经二十五岁了,干六十年,就八十五岁了。要知道,当皇帝与今天装空调的工人一样,都属于高危职业(如果皇帝也算是个职业的话),他倒不必担心失足坠楼,而是时刻提防别人谋害。吃饭得有人尝过才敢动筷,出行要带庞大的警卫队,这个且抛开不谈,当时医疗水平低,人们的平均寿命低,清代人均寿命三十五岁左右。当然,有人说皇帝在营养和医疗方面条件稍好,寿命肯定长,谁说的?当时没有营养学知识,皇帝吃的都是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鸡鸭猪羊肉。乾隆四十三年八月,朝鲜进贡海参二百斤,全是无污染的纯天然绿色食品,皇帝不识货,赏给了太监,加上运动又少,很容易得心脑血管病。至于医疗条件,倒是有个皇家御用的太医院,但太医院治不了病是出了名的,为什么?大家知道,给皇帝看病的风险很大,差不多是个玩儿命的活儿,中药材都有副作用,太医们为了降低自己的风险,就得降低药材的副作用,副作用没有了,“正作用”也没有了,怎么治病?所以,清朝人一形容“有名无实”,往往不说“有名无实”,而是用“太医院的药方,翰林院的文章,八大胡同的婆娘”这一套嗑来代替。所以,乾隆帝的这个愿望实现的难度太大,当然,年轻人,理想远大些总不是坏事。
不过,从乾隆五十年以来,他越来越感到了压力。为什么呢?他已经接近八十岁了,身体还行。直觉告诉他,十来年内恐怕死不了。坏了!爷爷的记录很可能被打破。
维护爷爷的记录,践行诺言把皇位传给太子,将意味着放弃皇权。一想到这一点,恐惧顿时袭上心头。权力代表着荣誉、成功、财富和安全感,没有权力,这一切也就没有了,所以,中国帝王都实行终身制,没有自愿交出政权,心甘情愿退位的。
按说,打破爷爷的记录也没什么大不了的,爷爷的在天之灵肯定不会怪罪他,哪有爷爷不希望孙子好的,古语说得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关键是向上天发过誓,古人把发誓看得很重,违背誓言就会遭天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