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没过几个月,狄仁杰就因酷吏来俊臣的诬告“谋反”被捕入狱,还差点死掉,虽然后来真相大白,武则天却不肯完全为他平反昭雪,贬他到彭泽去担任一个小小的县令。
唐代的官员多数70岁就退休了,此时的狄仁杰已经64岁,要是一般人,也许早就心灰意冷,破罐子破摔了:反正我窝在那儿,我干得好干得坏,有谁知道呢?可是狄仁杰不是这样,他一生最有职业精神。哪怕做一个小小的县令,也做得有滋有味,从来不怨天尤人。
史书上没有记载狄仁杰在彭泽县的所作所为,只有《新唐书》里留下了短短的六个字:“邑人为置生祠。”为活人建立的祠堂就是生祠。古人在表达对某个官员的深厚感情的时候,会凑在一起建个德政碑,在该人去任的时候进行欢送或者挽留,而建立生祠则是老百姓表达自己感情最强烈的手段了。狄仁杰在彭泽县的时间一共是两年多,并不长,但是以狄仁杰一贯的仁政思想和敬业精神来说,他一定在任期内兢兢业业,为彭泽县老百姓办了许多的好事,老百姓对他感恩戴德,所以才有了这座生祠。后来宋代大文豪范仲淹路过彭泽,参拜了狄仁杰祠堂,他们两人有许多相近之处,都是孝子忠臣,又都为民直言得罪权贵而遭贬,所以范仲淹感慨良多,挥笔写下了经典名篇《唐狄梁公碑》。无独有偶,宋代诗人、书法家黄庭坚也是狄仁杰的“粉丝”。他曾经写诗《题马当山鲁望亭四首》盛赞狄仁杰:“鲸波横流砥柱,虎口活国宗臣。小屈弦歌百里,不诬天下归仁。”绍圣元年(1094年)黄庭坚挥笔书写了《唐狄梁公碑》碑文,有拓本传世至今。此碑人称“狄公事、范公文、黄公书”,谓之“三绝”。
当然了,树碑立传的也不见得都是好官。明朝大太监魏忠贤也有人给他建生祠,但那是官员们溜须拍马的结果,与狄仁杰这座老百姓建立起来的生祠相比,判若云泥。
来源: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