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孔融有反动言论,孔子以前在北海为国相的时候,看到王室不振,不思报效国家,竟然公开说:我乃大圣之后,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所谓卯金刀,就是“刘”字,如此看来,孔融素怀叛逆之心。而且孔融经常素服出入皇宫,有失体统。
其次,孔融不孝顺,孔融曾经多次与人议论说:父亲和儿子没有什么亲缘关系,论其本意,不过是当初父母为了发泄情感,孩子就这样产生了;孩子对于母亲来说,不过是一件物品,就如同把一件物品放在一个小瓶子里,出来就离开了,也根本不需要孝敬。
其三,孔融虽是孔子的后代,对孔圣人非常不尊敬,祢衡说孔融“仲尼不死”,孔融非常狂妄的称赞祢衡“汝乃颜回复生”。
这几条大罪,每一条都让孔融汗流如注,尽管年轻时意气风发,可是如今毕竟是老婆孩子一大帮,孔融忽然想起来曹丞相的好处,于是请求见曹操最后一面,孔融说:曹丞相,您,您不是令属下力戒面从的吗。
曹操说:是啊,文举,我忍了你许久了。可是你飞扬跋扈,摇唇鼓舌,不看到本相的主流,傍依朝政,颠倒黑白,混淆是非,虽为圣人之后,却牵强附会,不失检点,今虽杀你,并不冤枉你吧。
孔融点了点头,仰天长叹,口占了一首诗:
言多令事败。器漏苦不密。河溃蚁孔端。山坏由猿穴。
涓涓江汉流。天窗通冥室。 谗邪害公正。浮云翳白日。
靡辞无忠诚。华繁竟不实。人有两三心。安能合为一。
三人成市虎。浸渍解胶漆。生存多所虑。长寝万事毕。
其实孔融自己也知道,自己只是死于语言不检点,曹操是个唯才是举的人,在用人之际,本来对于一个人的品行不是太看重的,只是孔融议论朝政的时候,身后跟着一大帮人,这些人为孔融马首是瞻,因此在与袁绍官渡之战前,就曾经散布过投降派的论调,所以曹操诛杀孔融还是为了争取孔融后面那一批人,至少是敲山震虎,希望他们不要做出过激的行为,否则格杀勿论。
当然这些人不知道,曹操会把孔融的名声搞得如此臭,你看他不忠不孝,而且狂悖不堪,如此国家岂能容下。孔融被杀的时候,九岁的儿子和八岁的女儿正在下棋,别人劝他们赶快跑,可是大孩子说: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就在那里坐着等着曹军来杀。孔融听说后感慨道:正是孔融的好孩子,然后泪如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