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东亚”旗号下的牺牲品
可是,在普通人的眼里大东亚战争究竟是个什么模样呢?一位时人在回顾“大东亚战争”时这样说:“一方面是少数新贵和发国难财的人们的豪华挥霍、骄奢淫逸;另一方面,是大多数人民的颠沛流离、生活艰难”,在“目前大东亚战争时代中,没有一个可以吸收着各方面真正的专门人才而认真工作着的全国性的文化机关和地方的文化中心机关”,“各地中小学的教育情形,没有人能说已可满意了”,“至于出版界和舆论界,不要说是和日本比较,就是和十年以前的情形对比,都是退步的”。
这些企图与凶恶的敌人共舞的“合作分子”们也成了“大东亚”旗号下的牺牲品,“日本人并没有把他们当做真正的合作伙伴,而只是将他们认作附庸,很少给予实际的援助,让他们自生自灭”。因此他们只能以敲诈勒索为生,整天极尽罪恶与恐怖之能事。
当奴才的人是没有人看得起的,而奴才受了委屈,只能关起门来跳脚,见了主人还得卑躬屈膝陪上笑脸。汪的这种苦境,“前汉”梁鸿志看在眼里,他私下对朋友们说:“王叔鲁在北京,日本人向他要十样东西,他还价给五样,结果让日本人要了八样去。我在南京,日本人向我要十样,我还价八样,结果十样都被日本人要了去。汪先生就比我们慷慨多了,日本人伸出手来还没有开价,他就主动地拿出十样东西来,结果日本人再加两样要了十二样去。”也许这就是卖国投敌者应有的报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