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不喜臣子对自己阿谀逢迎的皇帝都有谁?

发布日期:2016-11-07 来源:财富国际 阅读:
AoY财富国际
AoY财富国际

  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宦官吐突承璀为了拍唐宪宗的马屁,在安国寺建了一座高大壮观的碑楼,准备用来宣扬皇帝的功德。唐宪宗把起草碑文的任务交给了翰林学士李绛。李绛不但没有起草碑文,还坚决反对这一做法。他以尧、舜、禹、汤等圣人都未立碑自言圣德,只有秦始皇巡游所过,立碑刻石自吹为例子,说明不写这类拍马屁文章的道理。唐宪宗听了李绛的劝告,遂下令,以百牛拽倒了碑楼(《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七》记载)。AoY财富国际

  后晋开运元年(公元944年)六月,黄河在滑州决口,淹没了汴、曹、单、濮、郓等五州。后晋朝廷组织了几个道的民夫参加抢险,终于堵住了缺口。抗灾成功后,后晋皇帝石重贵准备刻碑记载此事,并打算把抗灾成功的功劳全部记到自己头上。但是,此事却被中书舍人杨昭俭制止,他进谏说:“陛下刻石纪功,不若降哀痛之诏;染翰颂美,不若颁罪己之文。”(《资治通鉴.卷二百八十四》记载)石重贵也不错,他认为杨昭俭说得对,遂停止了这一好大喜功的荒唐行为。AoY财富国际

  战胜一次大灾难,竖立一块纪念碑,歌颂一下英明领导,这种在如今看来都“十分正常”的做法,却在一千多年前遭到了中书舍人杨昭俭的坚决反对。他不但反对刻石纪功,还公然要皇帝下“罪己诏”,向全国人民作出深刻的检讨。这个官员的胆子也真够大的!不过,仔细想来也有道理,大灾过后,满目疮痍,连恢复都来不及,哪有心思高唱颂圣之歌呢?况且,古人都是深信“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观点和学说的。他们认为,上天在冥冥之中能干预人事,而人的行为在冥冥之中同样能感应上天,这就是所谓:“举头三尺有神灵”的道理。也就是说,自然界的灾异或祥瑞,表示了上天对人间当政者的谴责或褒奖。杨昭俭认为,这次黄河决口造成的人民生命财产的严重损失,正是上天对皇帝的谴责,是由于皇帝的“失道”引起的。因此,让后晋皇帝石重贵颁“罪己诏”,也就有了充分的理由,也就合情合理了。由是,“纪功碑”变成了“罪己诏”。AoY财富国际

  杨昭俭敢于直谏固然不易,但在惯于把坏事当成好事办的国度里,石重贵能听得进如此刺耳的批评,也殊属难得。AoY财富国际

  面对谀词,领导者如果能够像赵匡胤一样把献媚的谀词“掷还”给献媚者,那当然是再好不过了;如果不能,现在的部下,还有多少能像李绛与杨昭俭这样做的呢?AoY财富国际

关键词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招聘信息免责申明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百度地图 TAG标签

Copyright@2018-2022 Cfgjzx.Com 财富国际在线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财富国际提供:最新财富资讯、房产资讯、股票资讯、区块链、投资理财、保险导购、健康产品、公私募基金,易经等资讯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