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 09 年开始,起于豆瓣的葫芦屯文化究竟是如何的一致种文化?有什么故事和背景?
发布日期:2018-06-05
来源:财富国际在线
阅读:32
由 09 年开始,起于豆瓣的葫芦屯文化究竟是如何的一致种文化?有什么故事和背景?
不得 2小时前 190 文艺 豆瓣
相关链接: 一飞 http://www.douban.com/people/UndoUndo/ 葫芦屯小组 http://www.douban.com/group/Doushimingxing/ 葫芦屯人民广播电台小组 http://www.douban.com/group/311796/ 心灵鸡汤的小站 http://site.douban.com/121758/ HuluRadio的小站 http://site.douban.com/huluradio/ 0 赞 0 踩 其他回答
如果真有人按图索骥去考证现实世界的葫芦屯,或把葫芦屯简单看做农村青年上豆瓣,那就正中了留一手、李铁根等葫芦屯红人及其拥簇下怀了。关于葫芦屯的名字,在我的认知里,可以这样解释:
“葫芦”俩字与“互撸”有关——作为佐证,稍早时候流行起来的流行语有“互撸娃(葫芦娃)”,而稍后则流行了“撸主(LZ)”、“撸sir(Loser)”;而“屯”字则是最带有北方农村味道的地名字眼。
其实你可以这么看:葫芦屯文化是一个多人在线角色扮演游戏(MMORPG)。这个游戏的世界观是犬儒主义,这里的游戏就是调侃一切,而新手任务就是自嘲(对于没有经历这场浩瀚文化的人们,可以联想一下屌丝文化)。
据我所知,葫芦屯居民大都是早期豆瓣用户,深度文艺青年(或称重口味文青)。他们鄙视那些以听过陈绮贞、苏打绿或左小祖咒之流就涌入豆瓣讨论海魂衫和LOMO为代表的各种清新型豆瓣用户。 傅尸水 1小时前 0条评论 0 赞 0 踩 抛砖引玉,说说自己知道的吧。
估摸着是当时的豆瓣主流文化和其他“非主流”的碰撞。
本身豆瓣就贴着很重的“文艺”标签,创始人阿北就是一个“有一墙碟、两墙书、三大洲的车船票为记”的文艺青年。。
有时候光看很多乐评书评,各种小组讨论,就能感觉到豆瓣的这种文化氛围。肚子里要是没有点货,很难融入进来。
楼主是从07年就开始看豆瓣,直到08年才使用第一个账号(之前也随便注册过,当时实在是不知道怎么用。。)
有贴为证: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funinfo/1/2605168.shtml
随着豆瓣发展,越来越多的网友加入豆瓣,有些新老用户过于文邹迂腐,自然就形成了一种对立,与本身“文艺”方向的对立,还有之前本身一大批对过于迂腐的“文艺”嗤之以鼻的人,当时创建了很多娱乐向的小组。
例证:
帖子:良辰美景。银镯女子除了银镯还爱好些怎么的事物: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9729508/
围观群众贴: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1416329/
小众之美小组:http://www.douban.com/group/all-small/
银镯女子小组:http://www.douban.com/group/lil-fresh/(有点搞不清,貌似这个小组应该在对面)
对立:
银镯男子小组:http://www.douban.com/group/yinzhuo/
金链汉子小组:http://www.douban.com/group/true_man/
等等
(可能上述小组创建时间上有些出入,有的是小组早已创建好,后来发展成这个主题,有的小组纷争太多导致解散。当然还有很多很早就成立一直存在的小组,例如充满高级黑的文艺青年装逼会等等。)
总之就是这样一种差不多对立的氛围,葫芦屯迅速发展。
另外因为豆瓣浓厚的音乐元素,很多人开始调侃音乐,农业金属,民工朋克来势汹汹。
高潮便是2010年,葫芦屯系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了各种千奇百怪的小组:
葫芦屯音乐之声:http://www.douban.com/group/Huluradio/
农业金属合作社:http://www.douban.com/group/Agrimetal/
黄晓明全球影迷会:http://www.douban.com/group/NotAtAll/
庞龙狂热追随者:http://www.douban.com/group/110623/
郭敬明和他的朋友们:http://www.douban.com/group/smallfour/
魁梧男子黄晓明:http://www.douban.com/group/huanggaoda/
万峰老师指引你:http://www.douban.com/group/wanlaoshi/
我们都爱慕容晓晓这朵凛冽的女子:http://www.douban.com/group/murongxx/
等等等等,XXXXX+人名的小组。
还有:
技校精英同盟会:http://www.douban.com/group/jixiao/
蓝翔校友会:http://www.douban.com/group/englishhuang/
老干部活动中心:http://www.douban.com/group/tiegendubao/
葫芦屯七零一植物研究所:http://www.douban.com/group/252193/
带本知音走天涯:http://www.douban.com/group/187125/
唱支朋克给党听:(貌似记得有这么个小组,印象挺深。但现在找不到了。。)
一天不喝妇炎洁就空虚寂寞:http://www.douban.com/group/260560/
等等等等
以及各种七字id:憨厚男孩黄一飞,花样男子小喇叭,老10农民干亮 ,踉踉跄跄黄富贵,心跳男孩刘银水,奔放民工邵二喷(选自下面的链接)等等等等。。
其实对于这个问题,可以略过我的回答,直接看这个帖子。。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6722780/
有没有注意,很多小组的组长都是[已注销],这就要说到后来的阿尔法城。
(其中有一个著名的[已注销 ] ,那就是葫芦屯的李铁根。被注销以后转战新浪微博,一代段子大师)
阿尔法城简介:
最开始没有图形化,简单的说就是一个“大组”,限量邀请机制,入住的人可以发帖,发图片,兴趣爱好相同的人自然就搬到了同一个“街”(当时是街,后来改成坊),如果你跟街坊邻居格格不入,自然也会搬出这个街。
开放不久大致形成这样的形势:阿尔法城是豆瓣的测试功能,类似以前的广场。开始只有6条街,1街服饰化妆,2街摇滚,3街文史,4侦探古典音乐,5电影,6街IT。
1街充斥着垃圾语言。2街很有用也很有趣,有很多求炮丅友活动。3街充斥着更垃圾的语言。5街最开始有一群硬核动漫迷,后来来了一群软动漫迷取了个名字叫歌舞伎町五丁目。6街有了自己的名字“鲁棒街”。 。。。
摘自阿尔法城发展史:http://www.douban.com/online/10672969/discussion/36586591/
重点来了,一街的葫芦屯vs时光里。
印象中是葫芦屯的村民在三街未能成势,然后在一街跟时光里的人大战投票,一度声势浩大,理发店、录像厅、黑网吧、游戏机厅占领了整个版面。。投票也遥遥领先。
然后爆出了葫芦屯的人注册小号去投票的事情,很多人的id被封,然后豆瓣把一坊的名字强行改成时光里,又有一些人愤愤不平把id也注销了。葫芦屯从此一蹶不振,阿尔法城人气也遭受重创。
大概就是这么一个过程,当然豆瓣的这部分文化还在慢慢发展的,到最近的巴主席与yumbi乐队,也能依稀看到葫芦屯的影子。。
可以看下这个视频。。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kyOO6t-I2bw/
------------------------------------------------------------------------
虽然也经常去葫芦屯的这些小组,也参与过阿尔法城大战。但本文还是以比较中立的豆瓣用户的角度写的,可能很多地方跟实际有出入,很多事情我也还不了解。
但在百晓知道,还是就事论事讨论现象。当时这批活跃的豆瓣用户,还有后来的D8的发展,都是在10年那会儿发生的井喷。
还有很多人气很高的论坛,都出现了这种像@傅尸水 所说的犬儒主义的倾向。(还有人记得艾泽拉斯的议事厅么,每天的午夜情感交流,还有nga标准。)
直到现在屌丝一词的火爆,都很值得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