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时候受不了父母的关怀?

发布日期:2018-06-07 来源:财富国际在线 阅读:

为什么有时候受不了父母的关怀?

白尘星 1小时前 49
为什么可以和父母闲聊瞎扯特别放得开,遇到麻烦却不想和他们说?为什么受到父母关心的第一个瞬间的念头会是烦, 然后是一种说不出来的别扭? 我很爱我的父母,我们之间沟通也没什么障碍,但是为什么会这种我自己都无法解释的奇怪的心理? 比如,我可以和男性朋友说:我来大姨妈了,你别惹我!但是姨妈来做客时我从来都不告诉妈妈,是不是很奇怪?按理说女儿的遇到这类麻烦时妈妈才是优先选择?可是一想到她端着碗红糖水来问我痛…
0 0
其他回答
很多时候,所谓关心,其实是控制。
梁先生 1小时前 0条评论
0 0
谢邀!

这涉及到人的心理发展。

每个人曾经是弱小与依赖的。在儿童期,当父母要求、命令、限制孩子时,出于依赖的需要,孩子压抑了对父母的诸多不满。终于有那么一天,孩子来到了青春期,生理上的迅速成熟带来上心理上的独立与自主的感觉,幼时由于依赖而压抑的不满有了表达的机会。于是他们只跟朋友或恋人讲心理话而绝不愿意告诉父母,会反抗、排斥、疏远父母,甚至与父母处于敌对的状态。

儿童期要完成的心理发展任务是内化一个爱的对象以及相应的价值观与道德规则,逐渐地成为一个相对独立和社会化的个体。青春期是第二次分离-个体化时期,这个时期是一个解构、重组、重建的过程,是要将儿童期内化的来自于父母的价值观与道德规则进行一个重新洗牌与整合的过程。从最初的条件反射式的反抗,到经过相互的斗争与妥协,直至建立和解的关系。通过这样的发展,属于自己的价值观或行为方式建立了起来,一个人拥有了独立的判断、决定、负责任的能力与品质,成为了更具独立性的个体。此时,外在某一个对象(朋友、恋人或权威)替代了父母的角色,成为了孩子心目中最重要的人。如果向学生提问:“当你遇到烦恼时,你会跟谁去说?”小学生的排序是“父母、兄弟姐妹、朋友、同学”,而中学生的排序则是“朋友、同学、兄弟姐妹、父母”。

你排斥母亲嘘寒问暖的态度,也许你排斥的并非关心本身,而是由关心唤起的幼时被父母限制而产生的种种不满。这种不满成为了诸多叛逆行为的来源,对于青春期的人来说尤其如此。我曾在一篇回答中说过,《西游记》被广泛喜欢的原因之一便在于这部作品反映了一个反抗的主题,而反抗的主题潜藏着每个人的内心深处。每个人幼时因为弱小和依赖而压抑了对父母的诸多不满,在欣赏反抗作品时能间接地满足了这种反抗愿望,当然会令人爱不释手。

另外一个可能的原因是要去看一看关心本身的问题,有些表面上的关心行为背后还隐藏依赖或控制。外婆细心的照料孙子,替代孙子完成了很多应该由他自己来完成的事情,比如帮他穿衣穿鞋,帮他整理书包,不断地提醒他别忘了这个那个。我们不免会有这种疑问:外婆的这种关心到底是出于谁的需要?这种反省让我们不难发现是外婆自身的问题,是她过度依赖孙子了,因为她需要这样照顾与被照顾的关系来得到价值感与或克服死亡焦虑。这种过度照顾的行为的危害在于剥夺了孩子的自我胜任感,进入学龄期之后孩子会发现自己什么都不会干,因为以往这些事情都是外婆替他做的。这样的孩子容易在同伴竞争中落后而产生自卑感,难以适应社会要求。

有些夫妻感情破裂了但又因为孩子的原因而住在一起,出于补偿心理或亲密需要的转移,往往对孩子付出过多的爱。但过多的爱是令人窒息的,会让人无可奈何。孩子对父母是忠诚的,他们会在不情愿的前提下充当了父母爱的客体。这种窒息的感觉经常会在梦中出现,有些人会梦到自己逃无可逃,或被困住了而无法动弹,或者梦到一些僵死之人等等,均是他们内心无力感与窒息感的呈现。在这些梦中,往往还会有一些不可言说的秘密。

当照顾者的关心带上了这些消极的特质之后,对于一个已经有了充分的自主性的个体来说,当然会拒绝再次扮演同样的角色。但这也会唤起孩子的内疚,毕竟照顾者曾经给予自己那么多的关心与帮助。对于有些照顾者而言,孩子的内疚成为了他们控制孩子的工具,每当孩子表达自主的想法时会数落孩子,并加上各种社会道德规范的说教,让孩子只能听从他们的要求。对于一个缺少自主性的人来说,在照顾者说教的影响下,往往会怀疑自己并再一次担任一个顺从者的角色,潜在的不满只能通过其他的方式来表达了,比如表现为一种指向自己的愤怒。
俞林鑫 1小时前 0条评论
0 0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招聘信息免责申明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百度地图 TAG标签

Copyright@2018-2022 Cfgjzx.Com 财富国际在线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财富国际提供:最新财富资讯、房产资讯、股票资讯、区块链、投资理财、保险导购、健康产品、公私募基金,易经等资讯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