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电影行业应如何向印度宝莱坞学习?

发布日期:2018-06-08 来源:财富国际在线 阅读:

中华电影行业应如何向印度宝莱坞学习?

yolfilm 1小时前 73 中国电影 宝莱坞 歌舞
0 0
其他回答
我看的印度片虽然不多,但知友们似乎对印度电影的理解还停留在大段歌舞的上世纪90年代的思路,定论又下得如飘柔般自信。我会在后面推荐一些近两年的印度电影,各位看完电影再评论哈。

阿三电影就是赞,怎么样,你来咬我呀!


我们向印度学习的,就是他们现在学习的劲头啊。且听我慢慢分解:


印度电影市场现状

2013年正值印度电影100年,其国内银幕数量为13000块(美国40000块/中国去年底18000块),每年生产1000部以上的电影(好莱坞的两倍/中国的三倍),是全球电影产量最大的国家。虽然印度只有4%的人口会经常去电影院看电影,但2008年的观影人次已达到33亿,可见看电影可以算印度的全民娱乐项目。内地虽然是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但观影人次去年也只有5.73亿,这还是在大幅增长的情况下(韩国观影人次突破2亿,对比人口数量请诸位感受一下)。

不过由于电影票价低廉,一般是2-4美元(估计还是城市电影院),宝莱坞占印度电影票房收入的40%以上,但2011年的生产总值不过30亿美元,远远低于好莱坞510亿美元。不过孟买电影的投入产出比还是高于洛杉矶,当地电影平均150万的制作成本远远低于好莱坞4770万的制作成本,这还没算上好莱坞巨额的营销成本。


宝莱坞的发展

从2000年到《三傻大闹宝莱坞》,我只看过《阿育王》、《宝莱坞生死恋》零星几部片子,对印度片的印象停留在:好长,又要跳了……就像一本讲故事图画书,人物漂亮,角色脸谱,二元对立,情感单薄又肤浅。动辄三小时虽然也能让人看下去,但看完也没有再翻看的欲望了。

但是这几年印度电影真的让你体会到一种奋起直追的可怕冲劲。新一代电影人试图打破传统的局限,尽量减少歌舞场面,或让歌舞为故事服务,题材也不再局限于撒狗血的苦命鸳鸯了和乱七八糟的动作片。

这和一些列政策扶持以及印度影人渴望拓展海外市场脱不开关系。

在之前,商业运作的混乱、创作力量的匮乏、资本注入的落后牵制住了印度电影的发展,收益和观众数量不成正比,整个行业高度散乱。宝莱坞的不少电影都和黑社会、地下钱庄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从非法渠道获得的资金甚至高达40%。直到2000年,电影工业才被纳入官方认可的产业范围。2001年4月,印度工业发展银行成为第一家为电影提供融资服务的银行,终于让拿绳命拍电影的工作者告别黑社会,有了合法的贷款的渠道。黑钱现象尽管没有消失,但已经大幅减少。得到充足的资本,电影的创作自由也得到了保障。截止2001年,电影相关从业人员已达到600万。

虽然看上去自产自销的印度电影控制了95%的本土市场,但印度人其实也爱看好莱坞大片(只是占据的屏幕少得可怜),从某种程度上,好莱坞的入侵反而刺激了印度的电影工业。新一代影人意识到,着眼于国内市场限制了电影的发展,他们迫切希望提高印度电影的水平。2000年后,随着投资环境日趋成熟,制作理念的改变,印度推出了一系列全新的电影,在保持印度文化特色的同时改变根深蒂固的弊病,《印度往事》、《季风婚宴》在全球范围内都产生了一定影响力。

宝莱坞学好莱坞的脚步很快,他们参照好莱坞的模式,改变了原来的明星制(一个明星的片酬可能占到总投资的40%),将重心转向制作团队。他们也在学习好莱坞的叙事、类型,不管是剧情还是人物刻画,不再像过去平面得就像在翻图画书,通过翻拍和合拍也积累了许多创作经验,接触大量西方电影的新生代导演正试图“师夷长技”来吸引全球的观众。海外留学也增加了人才的优势,比如在美国留学的塔西姆·辛、米拉·奈尔、M·奈特·沙马兰都在好莱坞打拼出了天下。虽说宝莱坞依旧生产着大量粗制滥造、公式化的电影,但全新的题材和形式也在不断涌现。

说到censorship,受到宗教的影响,印度也是个相当保守的国家,敏感点超多,像纪念印度电影100年的《孟买之音》里面一个gay kiss,在十年前是没法想象的。看看以下这段话好了,应该都能看懂,我就不翻译了。

"We’re such a sensitive country. You wonder what the gov**nment is afraid of.... You want films out there that provoke and raise questions and say things that are uncomfortable.” Akshat Verma


印度电影的海外拓展

印度电影的海外观众以邻近南亚国家居多,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尔、斯里兰卡。由于移民数量众多,英、澳、美、加自然有不少的观众,甚至日、俄、德都奇怪的混入了宝莱坞粉丝。

《长尾理论》里提到了为什么印度电影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观众,生活在美国的印度人在170万左右,但在美国这个排外的电影市场,《印度往事》只能在两家影院上映。在地理位置的限制下,观众分散等于没观众。但随和Netflix等在线DVD租赁服务的出现,原来的细分市场发生了变化,将部分被遗忘的作品从角落里挖掘了出来。

看一下《时代》的报道,2013年,海外电影在美国本土的票房排行前十里,有六部亚洲电影,除了《一代宗师》以外,满满都是你们吐槽的印度片啊~~
Does Anyone in the U.S. Still Go to Foreign Films? Yes. Indians!

1. Instructions Not Included, $44.5 million (Mexico: Spanish)
2. Dhoom 3, $8 million (Indian: Hindi) 幻影车神:魔盗激情
3. The Grandmaster, $6.6 million (China: Mandarin) 一代宗师
4. Chennai Express, $5.3 million (India: Hindi) 金奈快车
5. Yeh Jawaani Hai Deewani, $3.8 million (India: Hindi) 那些年我们疯狂的青春
6. Goliyon Ki Rasleela Ram-Leela, $2.7 million (India: Hindi) 弹雨里的爱情
7. The Gatekeepers, $2.4 million (Israel: Hebrew)
8. No, $2.3 million (Chile: Spanish)
9. Renoir, $2.2934 million (France: French)
10. Krrish 3, $2.2 million (India: Hindi) 印度超人3

里面就看过《那些年我们疯狂的青春》,虽然有些段落也挺俗气,但看着真的能燃起来(相比之下,《致青春》除了no zuo no die和青春有半毛钱关系啊),其他几部没看过不好评价(看豆瓣评分似乎不用再去看了)。

印度电影海外票房的成功在某种程度上靠的也是移民社群产生的聚集效应,这些电影在印度社区的影院反复播放,累积的收入都能超过不少美国独立片。而且通过发行合作,印度电影在本土上映之后,你就能在世界各大城市买到或租赁到DVD。

在学习好莱坞的同时,印度电影也传承了自身文化的特性,关注民众的需求,题材贴近现实(我所谓的“接地气”),热门的电影里有不少是讲述小人物的励志故事。

以《三傻大闹宝莱坞》为例,它在国内的票房是6000万美元,海外票房达到2500万美元,国外首周票房就达到400万美元。而其对僵化教育体制的抨击,让电影在东亚地区掀起一股热闹。它成了第一部在香港影院正式上映的印度片,票房超过2210万港元;在台湾的映期长达半年,超越《阿凡达》仅次于《侏罗纪公园》;国内就无需赘言了。电影在烂番茄的好评度达到92%,在韩国网站Naver评分为9.4,豆瓣评分为9.1(当然我个人觉得这部电影设计感比较强,评分有水分,但受众的喜爱程度可见一斑了)。可以说,印度电影在国际上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至于中国电影,先感动自己了再去感动世界吧。

引用一下《南方周末》对《三傻》导演拉吉库马尔·希拉尼(Rajkumar Hirani)的采访。

南方周末:你怎样评价现在印度电影的水准?

希拉尼:1950、1960年代有很多优秀的印度电影,质量下滑出现在1970、1980年代,俗套糟糕的爱情片和动作片大行其道。最主要是没有好的剧本创作者。其次,当时电影院卫生糟糕,鱼龙混杂,没有空调,很多像我父母这样的中产阶级讨厌进影院。当时去电影院的人对歌舞片、动作片的接受程度比较高,最近十年,印度出现了新影院,干净、环境好、票价高,重新把中产阶级和知识分子吸引回去,好的电影继而出现。N9N财富国际


现在印度电影正经历着最好的年代。我们有大量观众,有更多的影院,很多导演正在探索新的片型。有时候好导演会遇到一个烂时代,但是现在我们的导演一旦有了好故事,就拿得到投资,就能立刻拍片。N9N财富国际



进入群众喜闻乐见的推片环节,都是我近两年看的


《午餐盒》
里!面!一!段!歌!舞!也!没!有!这部片落选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在印度国内震动还挺大的。不过私以为电影小清新得清汤寡水,除了快递午餐盒传纸条的创意和中年男性视角的爱情,就没有亮点了。


《印式英语》
比起来我更喜欢女导演Gauri Shinde拍的这部电影,围绕中年主妇因为不会英文受到家人嘲笑,由隔阂产生的危机感展开,主角是以导演母亲为原型的,拍得情真意切泪点满满。严密完整的叙事加上冲突点的精心编排、温情治愈的小幽默,看着真是为国产电影假大空的顽疾捉急。P.S. 女主那时已经48了,说好的杀猪刀呢。

《断线人生》
只有一段歌舞,而且设置很合理。和《三傻》一样也是以三个男人的友谊出发,不过这个印度合伙人的故事太比惨了,又是7.9级地震又是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的冲突,导演试图把人的命运放入历史的大格局,可是表达得太多反而模糊了焦点。摄影不错再接再厉哟

《巴菲的奇妙命运》
乍看剧情似乎很烂俗,但看着实在太欢乐了,将夸张肢体动作的默片式幽默淋漓尽致地发挥了出来,手风琴贯穿其中,简直有一种《艾米丽》式的浪漫。

《偶滴神啊》
这部电影我在之前一个宗教电影的问答里提到过浅谈和宗教有关的电影,想看懂需要一些背景文化知识 废话不多说了,还是直接去看电影吧~

本来想再附赠一个印度励志故事的,不过现在要出门啦,有空再更了。
梦多 20分钟前 0条评论
0 0
谈印度的电影,就如同谈日本的动漫,都是自闭系统下的文化体系,不好说学习啥,更多得先更多了解人家到底是咋回事?距离看着跟这两个国家挺近,其实人家真正独到之处在哪里,还真不见得晓得。

我补充一点:

印度电影的歌舞,应该是他们经历岁月的检验,找到的最好的一种沟通方式。
因为印度种姓制度,方言又多,其实自身内部就有很多文化差异,但无论差异多大,语言有怎样的隔阂,大家对歌舞的审美是趋同的。
宝莱坞就抓住这一点,通过电影放大,最后宝莱坞电影反倒对印度整个国家的稳定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

其实,还是应该更多了解自己,挖掘中国电影自身的价值。
对中国电影的认识,还是要更大时间尺度来看,千万不能认为过去十年的中国电影就代表中国电影了。
只有这样反观自身,或许有一天我们也能找到国产电影中的“印度歌舞”这样通吃全国的表现形式,谁知道呢?
关雅荻 20分钟前 0条评论
0 0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招聘信息免责申明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百度地图 TAG标签

Copyright@2018-2022 Cfgjzx.Com 财富国际在线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财富国际提供:最新财富资讯、房产资讯、股票资讯、区块链、投资理财、保险导购、健康产品、公私募基金,易经等资讯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