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看2011年中国电影会来什么重要的变动吗?会来一个影评人改行当导演吗?

发布日期:2018-06-08 来源:财富国际在线 阅读:

若看2011年中国电影会来什么重要的变动吗?会来一个影评人改行当导演吗?

关雅荻 4小时前 56 中国电影 影评人
0 0
其他回答
中国电影,妄想2011

文/关雅荻

2010年的中国电影,是迈着大步前进的一年,也是因为步子迈得大,难免扯着蛋的一年,换句话说,喜忧参半吧。认真看一下电影局年初新闻通气会通报2010年中国电影发展情况的报告,很容易看到报告在总结中国电影过去一年各方面显著进步的同时,也着实谈到了很多行业高速发展中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但对普通大众来说,2010年的中国电影绝对是喧嚣、热闹的一年,特别是到了媒体习惯性年终总结的年底,中国电影真是不缺话题,无论是“中国电影年度总票房过百亿”,还是《非2》大战《让子弹飞》,仿佛都成了业内业外热议的话题。本来就习惯性成为媒体焦点的影视娱乐行业,在过去两年整体票房高涨的推动下,这片“名利场”也吸引了越来越多资本界注视的目光。这种资本界的直接关照,直接导致电影行业目前“钱”已经不是问题,现在有太多的各路资金像波音巨无霸飞机一样,要降落在中国电影这条羸弱跑道上,但这些巨无霸飞机怎么看似乎都觉得这跑道要么还不够宽,要么可能坑坑洼洼太多,强行降落风险太高,所以只能无奈的继续在上空来回盘旋。对2011年的中国电影来说,无论对哪个环节,似乎都陷入了“钱多,项目少,人少,咋办”的窘境。

前些年我在准备研究生论文的时候,曾在学校图书馆看到一本美国人写的书,翻译过来书名叫《票房炸弹电影带来的票房痴迷症》。现在回看,我深切的感觉到现在不仅是一些行业内人,就连一些普通观众和网友从近两年开始,似乎都已经具备了不少“票房痴迷症”的症状。具体到去年全国票房过百亿这件事来说,只能说明我们过去十年的行业基础如何的薄弱,但要站在行业,甚至产业发展的角度,这百亿票房实在不值得过度关注。即使要关注票房,也应该从更多的角度去理解看待票房数据,比如票房背后票价的变化、观众人次的变化、平均上座率的变化,最重要的投资回报率的变化等等,换句话说,这百亿票房是我们在制片、发行、放映各环节投入了多少换来的?每年电影行业整体投入的情况如何?每年都出产几百部电影,平均制片成本在发生着怎样的变化?即使要关注票房,也更应该关注票房是如何被有效统计并发布的,因为就国内现状来看,可能呼吁尽早建立一个透明、及时、公正的电影票房发布平台,都比讨论某部影片具体票房数字更有积极意义。即使要关注票房,也应该让自己千万别得上“票房痴迷症”。

对任何一个行业来说,本来“钱多”应该是好事,但对中国电影来说,因为同时还存在着“项目少,人少”这样长期老大难问题,“钱多”现在反而成了一个让很多业内人头疼的问题。这里说的“项目少,人少”,准确的说是“具体明确商业意图和类型电影少,懂商业类型片的创作人员、工作人缘和管理人员极度缺少”。从项目本身来说,类型片突破对中国电影已经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了,问题是如何突破。在全面学习以好莱坞为首的国外先进经验的同时,我们在经历2010年后,应该有足够的自信可以走出一条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商业主流电影的路线,这或许是2010年中国电影在创作方面最大的收获──就是“本土文化信心的重建”。

2010年的《唐山大地震》《非诚勿扰2》《让子弹飞》国产电影票房排行前三名,其实已经为国产电影主流大片分别指出了不同的方向,在我看来前两部影片已经证明了冯小刚导演已经走出了一条“中国式情感大片”的新路,在创作上对中国电影的影响将是深远的;而后者对中国电影的价值更多体现在重新定义了“国产电影营销”这个概念,众多国产电影都会从姜文这部天才作品中得到各种启发。当然这三部电影,很多人都会强调其成功的“不可复制性”。对于经常被提到的“不可复制性”这个看法,一方面针对国内现状我表示部分认同,但另一方面对于电影这个特殊行业,任何一部电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都是“不可复制”的,所以我同时也认为这种观点有时形同废话。

既然这“不可复制性”不容回避,我们同样可以关注一下2010到2011年几部看似可以找到复制经验的作品案例,分别是《杜拉拉升职记》、《喜羊羊与灰太狼》系列、《武林外传》电影版和《将爱》。总结一下他们可被复制的成功元素有:原有品牌积累(畅销书、动画片、电视剧)、制作成本普遍不高、跨文化产业全面营销、都不是传统三大导演(张、冯、陈)作品,导演基本不是第一卖座因素、不单纯依靠大明星阵容。。。这些所列举出来的共性看似“可复制”的元素还有很多,但我认为这几个比较重要,特别是第一个,关键词就是“品牌”。这四部作品在2010年和2011年年初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收益成绩,其中最关键就是摆脱了“卖一部电影”的传统观点,而是在整体营销一个品牌,一个可以在创意文化产业跨界营销的文化品牌。从这个角度,可能当下的影视公司都在寻找属于自己的《武林外传》和《喜羊羊与灰太狼》。也就是2011年的中国电影,如何有更多类似这样的文化品牌产品,而不是单纯的票房炸弹电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四部影片在当下更值得被多多关注和研究分析。因为中国电影现在面临的主要问题,不再是单纯的追求票房,而是逐步从追求单一影片效益逐步向追求文化品牌效益转变,简单说就是中国电影需要“产业升级”。

“产业升级”换个说法其实就是“与国际接轨”,对电影来说就是如何跟好莱坞接轨,所以中美合拍片在未来一定是一个主流趋势。其实《功夫之王》就是一个很成功的初始案例,随着后来的《全球热恋》和即将三月公映的《刀见笑》都是美国福克斯电影公司直接参与出品投资的国产片,而且我们也已经有了《我知女人心》这样好莱坞授权经典翻拍片,这些都可以看作是2011年中国电影国际化合拍潮流的前戏。从创作角度,也正是这种合拍模式,应该能最直接有效的刺激到中国电影“项目少,人少”的软肋。随着创作环境的逐步改善,国产电影未来不缺乏故事创意,缺的是从剧本到制作整个流程中国际一流的专业化人才。前面具的几部影片,基本都是由国内一线的电影公司华谊兄弟、博纳影业两家参与出品,可以预见国际化合拍一定是未来两年最重要的一股风潮。

需要与国际化接轨的不仅仅是影片生产制作环节,而是应该是全方位的国际化。在当下信息交换高速化的数字时代,电影发行和电影营销对于国产电影来说,都正在被重新定义。比如说,随着数字放映机的迅速普及和银幕数量的极速增加,影片发行本身也正在迅猛的被“数字化”──影片数字拷贝正在逐步成为主流发行方式,传统胶片拷贝正在沦为查缺补漏的替补地位。所以因为数字拷贝便捷、经济的特点,已经完全改变了电影发行的策略与方式。而且电影宣传也再也不是传统的做做首映活动,发几次媒体通稿这样的形式,而是将电影宣传合理归位到电影营销大格局中的本位──电影宣传只是电影营销中的一部分而已。而且电影营销宣传与互联网紧密相连的特性,会逐步被放大。2010年是微博之年,我们已经有了太多微博营销的经典案例,其中不乏成功的电影微博营销案例,2011年相信电影营销应该会继续在移动互联网这个领域内有更大的发展。可以预见,随着制片成本飞涨的同时,影片市场费用、营销成本也会在这两年跟着水涨创高,甚至不排除一种可能,可能某些中小成本的国产电影,投入的市场费用比制作费都要高。这在原来看来不可能的事,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却显得如此顺理成章。

如果说营销成本的上涨,是市场的需要,那2010年国产电影制片成本的飞涨,特别是明星片酬的飞涨,似乎一次又一次的刺激着投资人的心里底线。暂且不说明星片酬飞涨对行业的弊病(参见韩国电影业过去几年是如何从高峰摔入低谷的),其中一个比较值得关注的是由此导致影片制片成本的提升,提升影片投资风险的同时,也抬高了更多新导演和创作人才进入这个行业的门槛。换句话说,一个城市里不能都是动辄几万一平米的高价商品房,关键也得有足够多的廉价房和保障房。所以,如何能让更多新人进入这个行业,可能投资人没有义务考虑这个,但却是现存的一个重要问题。2010年一家汽车品牌携手优酷和中影打造的“十一度青春”网络短片计划,让人看到对新人来说一条不错的新路。几乎同时三星携手新浪和彭浩翔监制的《指甲刀人魔》“4+1计划”也风风火火的展开。这两个案例应该都是广告业联手电影业和新媒体合作的成功案例。除此之外,其实还是应该呼吁更多已经取得市场成功的国内所谓“大导演”,应该多多担任新人导演“监制”的角色,可惜的是具有这种商业类型片“监制”意识的内地导演少之又少,非常遗憾。

之所以上面强调“内地导演”,并不是忽视港台导演和创作人员为国产电影的贡献,恰恰相反最具有市场头脑和商业意识,也最甘愿做新人监制的导演,也都是港台导演居多,而且目前中国电影主流商业电影中,港产合拍片依然占据着国内市场相当大的份额。但电影做为一个强烈文化属性的商品,观众群体的文化属性其实决定了未来产品属性,所谓需求决定生产。只是内地导演因为各种复杂历史问题,目前尚无法挑起支撑内容主流商业电影市场的重任,但2010年的中国电影再次证明了,中国电影其实跟电视剧很可能没有本质的区别,最能深切的切中国内观众情感要害的一定还是生长在内地的内地导演和编剧,电视剧行业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相信对于中国电影而言,剩下的只是时间问题。

我的一个搞媒体的朋友说,他在撰写某年中国电影总结稿件时,为了体现自己“有文化”,曾经用“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来开篇,结果领导审稿时说,“把后半句去掉”。我没这个领导这么幽默,在我看来,把中国电影放在一个相对均衡的有波峰波谷的历史长河线条上来看,眼下可能是一个没那么好,但也没那么坏的时代,但只要你对这个行业充满热情与热爱,中国电影可以创造出无限可能。一起妄想吧,中国电影2011。

(《综艺》约稿未编辑版,谁要转载用的话,请跟本人打招呼)

历史的来看,会有很多影评人转行当导演,因为技术上任何人其实都可以转行当导演,真要这样,多好呀,导演这事,绝对不能给谁,给哪一拨人垄断了呀。。。
关雅荻 4小时前 0条评论
0 0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招聘信息免责申明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百度地图 TAG标签

Copyright@2018-2022 Cfgjzx.Com 财富国际在线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财富国际提供:最新财富资讯、房产资讯、股票资讯、区块链、投资理财、保险导购、健康产品、公私募基金,易经等资讯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