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沃保网提醒: 有媒体调查发现,一些廉价抗癌药出现了“药荒”,甚至断供的情况。今年 7月以来,不断有来自福建、郑州、河北、上海等地的网友发帖求药。8月4日,广东一位父亲在网上发布“求药帖”称:“如果找不到这种药,孩子只能用国外的替代药品,近6000元一支的价格将使更多家庭陷入困局,甚至放弃治疗”。
发帖寻求的抗癌药,以“放线菌素D”为例,它在医保目录内,价格受医保机制管控,但同时因为太小众,不能实现“薄利多销”,所以企业没有生产积极性,医院往往担忧过期失效,不愿大量进货。廉价药短缺的问题可能不罕见,但这类关键时刻发挥救命功能的廉价药物一旦短缺,那些原本寄希望于医疗保障的家庭,也许瞬间跌入谷底。
现今药品定价,一般遵循两条轨迹:进入医保目录的药品接受政府议价,其他“绝大部分药品”则由企业自主定价。这是保障基本,同时放手企业,基本逻辑正是“引渡”市场力量做公益。药品仍然是商品,既往经验也表明,药价虚高的罪魁祸首正是药价市场反应机制被扭曲。但药品更是保障品,通过医保支付和招标,医保经办机构成为患者利益代言人,以议价者的角色出现,约束药品价格,确保在低廉合理的范围。尴尬的问题正在于,“放线菌素D”这类小众廉价药物处在了制度盲区,医保照顾不及,市场也没有它的位置。
这个盲区是有望被填补的。小众、廉价的药物怎么恢复供应,除了特事特办的一些手段,更应考虑医保的引导。医保不只是杀杀价,也要考虑市场行情,摸索哪些药品能够足额供应,以及相应的引导手段。企业进入医保目录的动力,自然是“走量”,大面积使用,价格低廉,也有经济效益。但进入医保目录的药品,并没有强制要求生产,使用面不广,企业可能减少或者停止生产,正是这个节骨眼,市场调节者的角色凸显重要性了。

抗癌药的问题可能只是冰山一角。据报道,2010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戴秀英援引调查数据称,对12个城市42家三甲医院临床用药的调查显示,短缺廉价药品数量高达342种;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会长于明德曾公开表示,廉价药品正以每年几十种的速度消失。不能说这些消失的廉价药是没有市场需求的,很多反而是需求急切的。发挥医保市场引导作用,激励或者敦促廉价药的再生产,也许是一条出路。
扩展知识
医保卡怎么办理
医疗保险卡)是医疗保险个人帐户专用卡,参保单位缴费后,医疗保险事业处在月底将个人帐户金部分委托银行拨付到参保职工个人医保卡上.以个人身份证为识别码,储存记载着个人身份证号码,姓名,性别以及帐户金的拨付,消费情况等详细资料信息.医保卡由当地指定代理银行承办,是银行多功能借计卡的一种.
参保人携带本人有效证件(身份证、户口簿等),至邻近的区县医保中心申请办理,区县医保中心当场予以办结。
参保人也可以至邻近的街道(镇)医保事务服务点(以下简称服务点)申请代为办理,服务点将在3个工作日内办结。参保人应在规定时间内至该服务点领取代为办理的《医保卡》。
参保人可以委托他人代为办理。被委托人在办理时需携带本人及参保人的有效证件。
用人单位集中办理时,可凭单位介绍信及经办人本人有效证件至所属的区县医保中心办理,然后由用人单位将《医保卡》发给参保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