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邦大封刘氏子嗣为地方实权王爷。
刘邦的这个举措是有效果的。后来吕氏乱政,几乎要颠覆刘氏天下,之所以没有成功,除了周勃和陈平在中央的主持,主要就是因为当时刘氏地方实力派始终牵制着吕氏。
《史记@孝文本纪》就说:“高帝封王子弟,地犬牙相制,此所谓盘石之宗也,天下服其彊。”
地方实权王爷在最初有他的好处,但时间一久弊端也很明显,那就是长久之后,诸王子孙繁衍,代代扩张,到最后就会尾大不掉,成为国家和社会的负担,甚至威胁。
汉景帝、汉武帝时代,就是针对诸王的威胁,发生了汉朝的“削藩战争”,史称“七国之乱。”
通过周亚夫的战胜,汉景帝灭掉了包括吴王在内的几个强大的诸侯王,武帝即位,继续进行了强力削藩,颁布“推恩令”,从制度上断绝了藩王坐大的可能。
什么是“推恩令”呢?就是规定,藩王的领土必须分给每个儿子。这样一来,藩王的领地就随着子孙的繁衍越来越小,慢慢丧失独立生存的能力,直到最后被朝廷全部收回。
汉景帝汉武帝的两代改革,将汉朝藩王危险降到最低,为汉朝的长治久安打下基础。
看完汉朝,我们再看明朝。
明太祖朱元璋和刘邦一样,也是将国家分封给自己的儿子们,尤其以镇守北方边境的“塞王”实力最强。
朱元璋的本意与刘邦相似,希望朱家自己人镇守各地,保证坐稳天下。
应该说,朱元璋的这个想法并不错,在明朝初期,北方蒙古实力仍很强大的情况下,朱元璋用杰出的儿子们镇守边疆也是不错的办法。
但是,正如我们前面所说,分封制的最大弊端是,一旦长期延续,则诸王子嗣繁多,会成为国家负担甚至威胁。
而明朝的问题是,朱元璋死后,没能出现一个与汉景帝汉武帝一样雄才大略的君主,进行削藩!
本来,这个任务最合适的人是朱棣,但朱棣因为得位不正,更兼他利用诸王夺得黄帝宝座,对人家有所亏欠,因此朱棣并没有实施大规模的强力削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