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而朱棣之后的君王们,则既没有能力也没有精力进行削藩。
于是,自朱元璋制定分封制度到明朝灭亡二百多年见,朱明王朝的朱氏子孙逐渐增加,到最后竟然多达十几万(仅朱元璋直系后代)。
要知道,这些皇族既不耕作也不生产,生下来就有俸禄,由国家养活。一开始人数不多,问题不大,后期人数逐渐增加,国家早已不堪重负。
更兼那些地方实力派诸王,占据大片良田,称霸一方,朝廷也无力控制。终于导致后来流民成群,变乱蜂起。
比如明朝的福王朱常洵,占据河南大片良田,李自成农民军兵临城下,他竟然还不愿拿出自己家的钱粮犒赏将士。最后,据说朱常洵被农民军蒸着吃了。
我们再举个例子,明嘉靖四十一年,地方交给朝廷的税收是四百万石,而诸王府的禄米则要八百五十多万石。山西本地的收入是一百多万石,而山西皇族的俸禄则需要二百多万石。也就是说,将全部百姓缴纳的税收养活皇族,还差了一半!那就只有大打折扣的供养,而即便如此,百姓的压力就可想而知了!
有一种观点甚至认为:明朝最终的灭亡就是被朱家人自己活活拖死的。这种观点不无道理。
明朝末年,内忧此起彼伏的起义军,外有后金虎视眈眈,明政府内忧外患,财政干涸,而那些藩王们坐拥富可敌国的家财,却不能与国家分享。
崇祯在北京上吊自杀后,南明小朝廷拥戴朱家王爷称帝,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小朝廷不久之后就被满清所灭。
我们可以看到,假如当时这些藩王愿意拿出财富,或者明朝自中期就像汉朝那样进行强力削藩,明朝的国运或许就会有所不同了。
而实施这一切,明朝自朱元璋、朱棣以后,确实缺少一个汉景帝、汉武帝那样的君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