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泽东始终对此事坚信不疑,一直到了晚年,他还耿耿于怀。范硕在《叶剑英在非常时期》这本书里写到:“一九七一年八月,毛为解决林彪而南巡"吹风"时谈到:‘张国焘搞分裂,发个电报给陈昌浩、徐向前,里面说,要坚决南下,否则就要彻底解决。当时叶剑英同志当参谋长,他把这个电报先给了我,没有给陈昌浩、徐向前,我们才走了的,不然就当俘虏了。叶剑英在这个关键时刻是有功劳的,所以你们应当尊重他。’”
不单单是范硕,张鹏在他写的《吕端大事不糊涂》一书中也提到了这事。
“一九六七年年夏天,毛泽东视察大江南北,也曾与杨成武谈及此事,他摸着自己的脑袋风趣地说:‘叶剑英同志在关键时刻是立了大功的。如果没有他,就没有这个了。他救了党,救了红军,救了我们这些人。’周恩来在一九七二年六月的一次会议上也说到叶剑英将电报报告毛泽东,因而使中央脱险,立了大功的事。周说:‘这件事情,是毛泽东经常讲的,在座的不少同志听到,不是主席总是拿这个古人的事来比喻吗?宋朝不是有个吕端嘛,主席拿这个例子多次说这个事,在关键时刻才显出是同志嘛。古话说,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嘛!’”
一九六0年,毛泽东对来访的埃德加•斯诺说:“那是九月十日,我一生中最黑暗的时刻.”
毛泽东巳经把因果关系强调得非常明白了:因为张国焘要用“武力解决之”,所以“我们才走了的”。
在一句顶一万句的年代,没有一个中国人敢有半点怀疑?
走进巍然屹立在巴中南龛山顶的红军将帅碑林,所有参观者都会感受到一种巨大的心灵震撼!
四方面军的主要将领徐向前、陈昌浩、王树声、李先念的单尊汉白玉座像,以及王宏坤、傅钟、詹才芳、李卓然、倪志亮、张琴秋、许世友、王建安、周纯全、王维舟、杨克明、魏传统、陈锡联、陈再道……,包括死在张国焘手中的曾中生、邝继勋、任炜章……,以及在长征途中跳崖自尽的余天云等二千六百六十六位曾经在这片土地上战斗过,早巳牺牲或新中国成立后巳相继辞世的红军副团级以上指挥员的英名纪念单碑,一律面朝北方,整齐地挺立在山顶的绿草坪上。大军列阵,铁马金戈,旆旗一动,气吞山河如虎,恍如林立于群峰之巅的红色“兵马俑”。而在将帅们的座像和英名碑林后面,则是六组阶梯形墓地。一方方花岗石墓穴,排列于绿树草坪之中。红军将士的骨灰安放其间,以供后人千伙万代缅怀。在纪念碑主碑,和由二百六十八块晶莹透亮的花岗石组成的碑墙上,镌刻着七万八千六百六十六名红军将士的姓名和简历。还有国家党政军领导人***、乔石、刘华清、张震、张万年、迟浩田等的题词、贺诗。碑墙上有省军职以上红军名录九百四十八人,师职红军名录八百零八人,司局地厅级红军名录一千零二十四人,在乡红军、流落红军、西路红军名录一千零八十九人,二十多个县(市)的红军烈士名录七万二千五百九十一人。
今朝春晓,天边一抹红霞。那种庄严肃穆的场面、气氛,令每一位参观者心灵震撼,醍醐灌顶!崇敬之情,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