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魏燕国公慕容绍宗:
慕容绍宗效命尔朱氏时,洞察高欢野心,提议及早铲除之,此议不纳,尔朱氏败亡,被迫归顺高欢。高欢知其才,让他长期镇守徐州,远离与宇文泰的交战前线,又曾让侯景去向慕容绍宗学习兵法。
直到高欢死前,才告知其子高澄,闲置慕容绍宗就是唯有此人才能对付割据河南的侯景。
高欢死,侯景举兵反,被打压半生的慕容绍宗受命挂帅,于涡阳之战大败名将侯景,收取河南地。后率军攻击西魏名将王思政,胜利在望时风吹战船误陷敌阵,不屈落水而死。
其实大败侯景后,慕容绍宗已是东魏首席大将,分量不是他副将可比,就当时局势而言,就算被俘虏,多半也不会死,而是被留下来当做讨价还价的筹码。
因为东西魏和周齐争霸,本质上是六镇军人的内战,彼此自有一份袍泽情谊,因此很多叛将降王过得并不坏。是役西魏军守将王思政日后被俘后,待遇其实就不错。
是以,这种为了不当俘虏、宁可跳水自杀的行为,气节在当时很是难得,也为他年幼的儿子慕容三藏挣下一份丰厚政治遗产。慕容三藏成人后,为北齐、隋朝名将,征讨岭南,平定叛乱,牧守一方,屡建战功。
而慕容绍宗虽然时运不济,也因其战功、气节,也得以和先祖慕容恪一样,同样名列唐、宋两朝的官方武庙之中,可算一段佳话。
到了五代末年,慕容恪的后裔子孙慕容延钊成为后周大将,历任淮南、镇宁军节度使,殿前副都点检,为禁军统领赵匡胤副手,协助其发动“陈桥兵变”。
北宋中书令、河南王慕容延钊:
宋朝建立后,被封为禁军最高统帅,领大军灭荆南、湖南两个割据政权,死后追封为河南王。赵匡胤一生称慕容延钊为兄长,对他极为信任,其子孙多有出任刺史、将领者。
这亦可算是慕容恪生前德行,留给子孙后裔的福报了,不愧王猛在他墓前祭祀时,比诸春秋贤人子产,古之遗爱之誉。
北宋慕容氏作为开国勋臣后裔,早已加入汉人族群七八百年,备受宋室厚遇恩礼,又怎么可能一直图谋造反,匡复什么鲜卑人的大燕国呢?不过小说家杜撰言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