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官
(上曰:登第五十年,仕於外者仅仅九年。朱熹安贫守道,廉退可嘉,欲奖用以励风俗。)
朱熹一生因为多次辞官,故为官时间不多,但总是努力设法解决国家人民矛盾,竭力务实照理办好事。他退居崇安时期,崇安因水灾发生饥荒,爆发农民起义。有鉴于此,朱熹主张设“社仓”,以官粟为本,“俾愿贷者出息什二,……岁或不幸小饥,则驰半息,大俊则尽”。设立社仓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地主豪绅在灾荒时期用高利贷剥削农民,无疑是有惠于民的。此后,朱熹并在多处推行。1178年朱熹任“知南康军”(今江西星子一带),上任不久发生灾荒,朱熹上疏要求减免租税。同时,请求政府兴修长江石堤,一方面解决石堤失修问题,另一方面可以雇用饥民,解决他们缺食问题,饥民称善。
朱熹的一生志在彰显道统,敬学孔子那样扶持天下:"若天不生仲尼(孔子),万古如长夜。"
自宋末至今,一直中国占据主导地位。元朝皇庆二年(1313)复科举,诏定以朱熹《四书集注》试士子,朱学定为科场程式。其思想学说从去世不久,宋朝理宗开始成为中国的官学,朱熹的学术思想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重要影响。
朱熹的主要哲学著作有《四书集注》、《四书或问》、《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西铭解》、《周易本义》、《易学启蒙》等。此外有《朱子语类》,是他与弟子们的问答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