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中国要小心应对“中国威胁论”并非说中国因此必须要处处小心,处处谦让。大国地位不是让出来的,大国的核心素质是领导力、保障力和感召力。
也许有不少中国人会说:“我们只想把中国自己的事做好,我们不想当国际领导人。”的确,中国把自己的事做好就是对世界的贡献。但是这样的认识却有两个误区:
首先,今天的中国是在全球化潮流中的中国,中国现在有着越来越多、越来越重要的海外利益。中国的能源不能自给,中国产品的主要市场在海外,大量的中国人在海外经营。不发挥领导力,中国就不可能维护好中国的国家利益。独善其身的孤立主义不可行也行不通。
其次,在中国的传统思想中,做领导意味着发号施令和承担责任,但是现代意义的领导力绝非是在等级社会里当老大,扛大旗。
中国企业家李开复对领导力有一个非常好的定义:“领导力是一种有关前瞻与规划、沟通与协调、真诚与均衡的艺术。”如果我们用目前南中国海纠纷作为实例,中国作为其中唯一的大国,其领导力应当体现在承担下面这几方面角色:一、解决方案的倡议人和推动者;二、行为准则的规划人;三、谈判沟通的组织者和协调员;四、违反规则的劝诫者;五、地区平衡的整合者。中国应该认识到,南中国海问题之所以紧张加剧并非只是因为美国因素的介入,也是因为中国很长时间在这个问题没有发挥其应有的领导力。领导力不是以力压人,而是以理服人,以诚动人;领导力不是承担额外的责任和花费精力的负担,而是维护自身利益的必须。
三种大国模式在处理和小国的关系上,目前有三种不同的大国模式:
一、美国模式:大国通过缔结军事安全同盟给小国以全方位的安全保障,小国在外交和安全上听命与大国,小国通过购买武器等方式向大国缴纳“保护费”。
二、俄罗斯模式:大国通过掌握特殊资源(如油气)从而控制和影响小国的外交与安全,通过各种方式(包括克格勃)对小国的内政具有特殊影响力。
三、中国模式:不结盟,不干涉内政,不驻军。大国给小国大量援助以换取小国在国际上不给大国捣乱并保持大国周边形势的稳定。
如果比较这三种模式,大国对小国的保障力是依次递减的,而大国对小国的影响力与其所提供的保障力成正比。美俄的模式在近几年都遇到问题,比如日本的鸠山政府曾经在“脱美入亚”上有所行动,但结果是以鸠山下台而告终。大国如果对小国的内政没有影响,也就难以对其外交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对于小国而言,来自大国的援助和尊重自然重要,但其自身的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如果自身安全的需求从临近大国得不到满足,那么,这个小国势必会去外界寻找新的安全保障。
中国模式的重点放在维持周边局势的稳定之上,中国不希望看到因为小国的内政出现波折而成为地区安全问题,也不希望小国在国际上制造事端影响地区稳定,特别是不希望外界的不稳定波及中国国内。在某种程度上,中国的模式是以援助换稳定。可是,近年来的事态的发展证明这种国际维稳的代价是很高的,方式是被动的,效率是低下的。中国无疑需要探寻适合自己情况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