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新文化:论五四新文化的两重性 五四史学革新的背景

发布日期:2017-05-28 来源:财富国际 阅读:
rTX财富国际

  但这种重塑传统的需求,正是因为历史的断裂所产生的。从东汉到隋唐、从隋唐到北宋以及南宋,都有不同长短的分裂期。这种分离时期的存在,使得史家更为注意"正统",即过去与将来之间的联系。为了建立这种联系,史家就必须根据需要重写历史,以便更好地表述历史的演变。宋代欧阳修的"新"史,就是一个很重要和明显的例子。欧阳修新修的历史,不但是在重塑过去,而且是在构造现在和将来。在唐宋以来,由于文化传统的剧烈变动,这种对历史加以重新整理,提出新解的举动,并不少见。"三通"的写作,乃至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都表现了这样的企图。这种对通史的热心,虽然上承司马迁,但也与中国的历史思维传统十分契合。因此这些着作的出现,大致上都得到不少好评。rTX财富国际
rTX财富国际

  到了明清两代,文网日密,史家着史,往往招致杀生之祸,因此到了清代,便盛行考史、评史,在考评中抒发己见,借他人之酒杯,浇心中之块垒。虽然清代的考据家以考证为业,但其实他们仍然具有"通史"的眼光,如清代三位历史大考据家王鸣盛、钱大昕和赵翼的作品,都没有局限在一两部朝代史,而是企图评论许多部"正史",以求对以往的历史,有一种通盘的瞭解。他们的评注,也往往掺杂了对历史变动所做的解释,不仅是一种文字上的订正而已。rTX财富国际

  既然中国的史学传统中有如此悠久的思维传统,因此到了十九世纪,当中国面临危机的时候,史家自然又承担起重修历史、重塑传统的任务。在起初,魏源、徐继畬、梁廷柟等人的着作,只是想"开眼看世界",将在明代中期中国闭关以来所产生的剧烈变化,告知国人。他们的着作,为重修历史,建立了必要性,也为政治上的变法,提供了理论论证。甲午战败的惨痛,使得人们更加认识到变化的必要和必然,因此许多青年人去了日本,他们想寻找的不但是西方成功的秘密,而且是"西化"成功的秘密。他们的日本之行,为中国史学的革新,提供了便利的样板。日本史家不仅用"新式"手段写作历史,而且写了"新式"的中国历史。那珂通世《支那通史》的流行,就是一例。梁启超的《新史学》,也直接受到了浮田和民的启发,而"国粹学派"的"国粹"两字,则是日语的直接借用。既有重修历史的悠久传统,又有东洋近邻提供便利的样板,加上那时的人视"西化"为富强之道的认识,中国史学在二十世纪初年的大幅革新,因此就变得顺理成章。rTX财富国际

关键词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招聘信息免责申明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百度地图 TAG标签

Copyright@2018-2022 Cfgjzx.Com 财富国际在线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财富国际提供:最新财富资讯、房产资讯、股票资讯、区块链、投资理财、保险导购、健康产品、公私募基金,易经等资讯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