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仪不被赏赐,也应该被看作是对“作乱”负有一定的责任。
首先,诸葛亮对于撤兵的安排,对于魏延有一定的限制,而并不是防备叛乱。让魏延断后,只是害怕他继续作战。如果大军撤走了,魏延就是想作战,也面临着孤立无援的局面,更何况是无后勤作战。而杨仪呢,他不是让费祎去传达诸葛亮的临终遗命,而是去试探魏延的态度,这就给了魏延留下继续作战的想法,毕竟,诸葛亮一死,魏延就是前线最高军衔的将军。
其次,杨仪迟疑不决,也让魏延有机会先行撤回。魏延突然撤走,杨仪仓促追赶,蜀国军队撤走以后,司马懿才得到消息,这说明诸葛亮在世时已经安排部署停当。这个部署就是,诸葛亮病好,继续屯田,寻机作战;病不好,撤兵回国。诸葛亮并不是突然间逝世,杨仪在命令费祎前去试探魏延时,就应该做好准备,可惜杨仪在这种紧要关头,还是那么慢腾腾做事。假如没有这个魏延,即便是为了防备魏国,杨仪要想回国,也应该赶紧派一支部队占领褒谷口,因为这是咽喉之地。可惜,不知道杨仪是不知兵还是妄自尊大,等到魏延先行开拔了,这才做出反应。其实诸葛亮对此也有安排,那就是,如果魏延不服从命令,则大军不理睬他,自行出发,退回汉中。实际上杨仪并没有正确理解和执行诸葛亮的这种安排。
最后,魏延也曾经上表说杨仪作乱。当奏表摆到刘禅面前的时候,后主刘禅对两人都是持怀疑态度的,只不过在董允和蒋琬的维护下,这杨仪才过了关。尽管如此,刘禅心中的疑云就一定能够扫清吗?一个皇帝也许干任何事情都是个草包,唯独对这把龙椅最为敏感。一个曾经对自己的军队动刀动枪的人,还能够得到皇帝最大的信任吗?
综上所述,在朝廷来说,杨仪杀魏延,并不是杨仪的大功一件,相反,在有些人看来,杨仪还是这次危机的制造者之一。至于魏延的被杀,只不过是必须有人要为此承担责任,事情又必须有个了结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