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国地位的形成与确立
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艰苦卓绝的抗战,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所显示出来的重要军事价值,促成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改善和提高。抗战时期,中国的国际地位可说经历了一个不断提升的三级跳。
中国国际地位提升的第一次体现是1942年1月1日反轴心国家发表《联合国家宣言》。这一宣言是国际反法西斯战线正式形成的标志性文献,有26个国家签署,由美、英、苏、中四国领衔。中国领衔签署如此重要的国际宣言,这在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是中国国家地位的一大跃进。在近代以来的国际活动中,中国基本上是在别人拟定的双边或多边国际条约上签字,有时甚至不得不被迫在有损自身利益的条约上签字,而今以领衔国的身份签署如此重要的国际文件,这是近代以来前所未有之事。
26国宣言发表后不久,“四强”一词便开始出现。《中央日报》1942年1月6日的社论便采用了“四强”的说法。该社论称中国领衔签约“是历史上空前未有的大事”,“在今日整个世界之中,我们已是四强之一,中美英苏不但是现在反侵略阵线的四大主力,并且是未来重建新世界的四根支柱。在我国历史上,我们的国际地位从未有达到这样高峰。”社论反映出,中国意识到了自身国际地位的提高,其内心深处愿意并盼望承担起大国角色。
1943年10月参与签署《莫斯科宣言》及稍后举行的开罗会议,可称为中国国际地位提升的第二跳。中国与美、英、苏共同签署的《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向世界宣告,为了保证由战争迅速而有秩序地过渡到和平并建立与维持战后的国际和平与安全,中国与美英苏一起对战时和战后问题负起重大责任。莫斯科宣言的发表,使中国的大国身份有了更为明确的文本依据。它确认了中国作为盟国“四强”之一的地位。
稍后在11月下旬,蒋介石与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开罗举行中美英三国首脑会议。在近代以来的国际会议中,中国总是处于受人宰割或任人摆布的地位,对国际事务鲜有发言权,更无论决策权。中国对国际事务谈不上有任何发言权。这一次,中国首脑与美英首脑以平等的身份会晤,共商世界大事,本身就具有历史性的意义。而会议所发表的宣言,也充分地体现了中国人民恢复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愿望。开罗会议明确宣布台湾和澎湖列岛必须归还中国,这使台湾回归中国获得了有力的国际保障。会议对战时和战后世界若干重大问题的讨论和决定,对此后世局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联合国的成立及中国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则标志着中国国际地位的再一次提升及中国大国地位的体制性确认。此前的“四强”之说,如果说尚是一种认知表述的话,那么,中国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则是一个制度化的认定。它从组织架构上确认中国已进入大国行列,在战后的世界里中国将要承担起它被赋予的巨大责任及权利。这一责任,全世界只有五国享有,其他任何国家不可企及。至此,中国在新的国际体系中拥有了一个实实在在的大国席位。
联合国的成立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为此后的各国外交提供了一个新的机制和活动舞台,它将长久地影响着国际政治生活。这一体制性的安排对中国的国际地位,对中国于国际事务的发言权,影响深远。我们至今仍在受惠于这一历史性的遗产。
自鸦片战争被迫打开国门,到抗日战争取得最终胜利,历时百年之久。百年中,中国经历了一个被迫进入国际社会、从国际社会的边缘进入中心地带的转变过程。抗日战争使中国与世界重新认识了彼此。世界认识到了中国的潜在力量,认识到了中国对于维护世界和平安全的战略意义。中国也意识到,中国的和平与安全与世界密不可分,只有积极参与国际事务,谋求集体安全,才是可靠的安全之道。在旧的国际体系解体之后,中国积极参与了新的国际体系的创造,并由此而在国际事务中担当一重要角色。这一巨大的转折在几年前的战前都还是难以想象的。
当然,还应该看到,尽管中国国际地位在战时已有急速提升,但相对于盟国其他三强而言,中国仍处于弱势地位。雅尔塔协定的产生及此后中苏同盟条约谈判中中国的尴尬境地便充分说明了中国的这一地位。中国要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抗日战争只是中国走上大国之路的起点。
王建朗
(作者单位: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