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忠贤(1568年-1627年12月11日),字完吾,北直隶肃宁(今河北沧州肃宁县)人,汉族,原名李进忠。由才人王氏复姓,出任秉笔太监后,改名魏忠贤。明朝末期宦官。明熹宗时期,出任司礼秉笔太监,极受宠信,被称为“九千九百岁”,排除异己,专断国政,以致人们“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
魏忠贤经常和一群恶少年赌博,有次,他赌博大输后感到很苦恼,便恨而自宫,改姓名叫李进忠,因早与宫中太监熟识通融,谣传因此未净全身,仍有一粒睾丸。后来又改回原姓,得皇帝赐名为魏忠贤。魏忠贤自万历年间被选入宫,隶属于太监孙暹,靠巴结他进入了甲字库。他又请求做皇长孙的母亲王才人的典膳,巴结上了魏朝。魏朝多次向王安称赞魏忠贤,王安也就善待他。长孙的乳母叫客氏,一向私下服侍魏朝,这就是所谓的对食关系,到魏忠贤进宫后,客氏又与他勾通,客氏于是冷遇魏朝而喜爱魏忠贤,两人结成了很深的关系。
泰昌元年(公元1621年),明光宗朱常洛驾崩,朱由校即位,是为熹宗,年号天启。魏忠贤和客氏并受宠爱。
在魏忠贤和客氏方面,却根本不想让信王朱由检当皇帝,甚至还另有图谋!为什么呢?大约有两个原因。其一是,魏忠贤的耳目告诉他,信王的行为举止向来隐秘,说话不多而且滴水不漏。据《崇祯长编》卷一和其他史料(《三朝野记》卷四,崇祯朝纪事))说:帝初虑不为忠贤所容,深自韬晦,常称病不朝。据明代郑逵的《野史无文》卷三·烈皇帝遗事(上)说:信王朱由检在日常公开的活动中,衣冠不整,不见内侍,坐不倚侧,目不旁视,不疾言,不苟笑。由于信王朱由检一贯玩韬晦,在魏忠贤看来,信王心深似海,神秘难测,似乎不像熹宗那样可以轻易驾驭!
是否由信王继位,魏忠贤的态度是:既然吃不准,干脆就不要!
这是魏忠贤阻碍朱由检当皇帝的动机之一。
第二个原因是魏忠贤对朝政有觊觎之心;有野心。这野心是什么?不外乎两点:一是取彼而代之;一是继续扶持傀儡,保持大权在握的现状。
关于第一点,取彼而代之。据谈迁《国榷》卷八十八·天启七年八月乙卯载:在熹宗病危时,魏忠贤曾召见手握宫廷禁卫大权的锦衣卫都督田尔耕,秘密商量发动宫廷政变的事。这事太可怕了,吓得田尔耕只能唯唯诺诺,而不敢明确表态。这期间,魏忠贤又同他的死党、兵部尚书崔呈秀商量此事,崔呈秀吓得不敢说话,再魏忠贤一再追问下,才说了一句话:恐外有义兵。大概因为崔呈秀的胆小怕事和消极态度,才使魏忠贤打消了政变夺权的念头。接下来,魏忠贤又会怎么样应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