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告标语底下的汉语拼音有什么打算?

发布日期:2018-06-03 来源:财富国际在线 阅读:
警告标语底下的汉语拼音有什么打算? 蒋澈 46分钟前 111 汉语拼音 有些警示标语下面有汉语拼音,标示这些汉语拼音的意义在哪? 给中国人看?还是给外国人看?
0 0
其他回答
我觉得影响来自两方面,一是过去推广汉语拼音一些做法的遗留,再一个是当代追求中英对照的影响。

先说第一点,推广汉语拼音的遗留影响。就我所见,宣传标语出现汉语拼音对照是在七十年代中期。在文革早期,汉语拼音一度被打压(不知是不是出于“语言纯洁化”的动机)。1966年,人民日报的报头上取消了汉语拼音标注,其他报纸期刊也先后不再用汉语拼音拼注报刊名称。同年,上海的《汉语拼音小报》也停刊了。虽然此时学校里还教汉语拼音,但实际上没有可用之处。文革爆发时,我父母刚刚上学,据他们回忆,小学里教过汉语拼音,但是几乎就没有怎么用过,很快也就忘记了。包括在查字典时,他们一直用的还是传统的部首检字法。一直到本世纪,由于使用计算机需要录入汉字,他们才重新开始学习汉语拼音。

可能正是由于这种教学上的不足,为了推广汉语拼音,同时帮助少数民族以及识字不全的人(如学童)能念出宣传内容,从文革末期开始,宣传口号标语常常附有拼音。比如这张1975年解放军第三次运动会的海报:


后来,这种做法在宣传画中很多。

这种做法还推广到了户外的商业招牌上。比如这张是八十年代昆明街头的茶馆:



如今国家推动的语言文字工作已经没有当年“号令一出,万方皆从”的威力。像《通用规范汉字表》发布后,对其中的字形调整,来自民间的反对就很多,其他一些“规范汉语”的新举动(不用外文缩写等),在网络乃至媒体上也遭到公开的质疑和嘲笑。此外,现在国家层面的语言文字改革工作本身也已经趋于保守。民间自发追求中英对照这个潮流,在我看来影响更大一些。这个影响主要是塑造了一种(在我看来很奇怪的)审美观念:招牌、标题、警示语里必须有点拉丁字母(“洋文”),否则好像就缺了点什么。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很多人翻译不出英语,就退而求其次用拼音充数。这乍看上去好像是旧时国家宣传方式的遗留,但实际上并无国家命令或规范,而是民间自发的举动。这样做的背后,已经不是什么推广汉语拼音的考虑,而是追求“国际化”、“看着洋气一点”等动机。

国家宣传方面,当然在“国际化”的过程中也搞过中英对照。最早的例证,如七十年代深圳蛇口:

甚至计划生育也有中英对照的宣传标语,不知道给谁看:

后来申奥世博之类的更是满大街了。在此不表。
蒋澈 44分钟前 0条评论
0 0
从现状来看,路牌上的拼音对于外国人是有一定帮助的,但警示牌上的拼音可以说毫无用处。

我怀疑这是不是当年“汉字拉丁化运动”的残留。如果当时是把拼音当作将来的正式文字的话,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处处要放拼音了。
王赟 Maigo 44分钟前 0条评论
0 0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招聘信息免责申明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百度地图 TAG标签

Copyright@2018-2022 Cfgjzx.Com 财富国际在线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财富国际提供:最新财富资讯、房产资讯、股票资讯、区块链、投资理财、保险导购、健康产品、公私募基金,易经等资讯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