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是生产力差距较大
在现存的记载中,匈人一直被描述为居无定所,鄙视农耕,终日依偎在马背上的民族,他们箭术精准、使用剑和套索战斗,从不与敌人硬碰硬,而是四散开来用弓箭杀伤敌人,在敌人精疲力竭时再发起冲锋。多年之后,掌握骑射技巧的东罗马人依然称赞匈人是最好的射手。从这些描述上看,似乎匈人与匈奴差别不大,但是考虑到几乎所有的游牧民族几乎都是如此,所以这些描述基本上已不能被算作两者同源的证据。实际上,两者在生活方式和战术上虽大体相同,但仍有很大区别。一是匈弓的长度在140cm-160cm之间,上下弓臂长度不等,上弓臂更长,和常见的长度70cm-115cm萨珊弓、斯基泰弓以及117-130cm左右的汉弓比较,匈弓的长度和形制都很反常,似乎自成体系。而箭矢正如马赛里努斯和后世记录中一再强调的,使用的是骨制的箭簇,这说明匈人来源于极为缺乏铁矿的大森林或是大草原腹地,而在留下的记载中,匈人很少着甲,只有极少数的匈人墓葬挖掘出了铁质鳞甲(极有可能征服阿兰人后才得来的。与匈人的相比,匈奴的硬件则要好得多。)
“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用为食。士力能挽弓,尽为甲骑......其长兵则弓矢,短兵则刀铤。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这是司马迁《史记》的记述,其中尽为甲骑非常显眼,尽管由于古代记载的甲(铁甲一般用铠)可能包括大量皮甲,但拥有皮甲的匈奴已经要比大批无甲的匈人层次要高,而考古证据也显示,匈奴可能装备有一部分自产的铁甲,在外贝加尔地区出土的匈奴铁甲编织方式与汉铁甲并不相同,这证明匈奴很有可能已有生产铁甲的能力。(考虑到匈奴的邻居西域各国拥有发达的冶铁术,这并非不可能。)而在墓葬中,挖掘出的匈奴箭簇则多为铜制或铁制,与匈人完全不同,虽说在迁徙途中有可能会丢失部分技术,但差距如此之大,似乎也是违背常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