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屈原对彭咸意象的艺术描写,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正直、美好,一是念君忧国。由此可以看出,彭咸应是一位既有内美又有修能的贤人,既汲汲于修身,又愿意帮助国君治理好国家,是一位不愿与世俗小人同流合污,而坚持正义,悻直清白,至死不渝节的耿介之士。对屈原四首诗七次写到的“彭咸”意象具体分析,屈原“指以为仪”的彭咸,确是屈原心中的一种理想人格的象征,是“前修之足为师法者”。屈原在《离骚》最后吟唱道:“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王逸注解说:“我将自沈汨渊,从彭咸而居处也。”诗人从彭咸仙游自沉汨罗之意在此清楚表达,炎气相仍,烟液群积,霜雪俱下,潮水相击,这象征着诗人所处的现实环境,强烈地感受到诗人对现实的忧虑,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对个人前途的迷惘以及自我解脱的绝望。
至于屈原追随舜帝而去,也是诗人深思熟虑的一种人生安排。屈原在《离骚》、《天问》、《九章》等赋作中都提到了舜,这与他向往尧舜时代、仰慕尧舜榜样不无关系。屈原在《离骚》开篇就以“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来表明自己是古帝高阳氏的后裔,在《涉江》中想像自己跟随舜帝畅游昆仑瑶圃,“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
舜帝是上古时代传说中的人物,是儒家描绘的理想社会中的理想人物。舜帝是屈原举贤授能政治理想的施行典范,他的齐家治国理念已升华为屈原的自我情结,他的高洁人格是屈原自我理想人格的精神支撑和依托。在屈原的赋作里,舜帝与九嶷山一起闪耀着灵光,成为了圣灵。舜帝又是楚人的太阳之神和光明之神,楚人习俗要在五月五日祭拜舜帝,屈原有意在舜帝的祭日投江,让自己与冉冉上升的太阳融为一体,与心仪已久的舜帝相聚,去实现自己的抱负与理想。
其实,今天的我们不必去纠结屈原是在追随哪位先贤投身于江的,彭咸和舜帝都是屈原心中永存的偶像,是他从初始到终结都为之付出真情实感的理想所在。屈原在一声声长叹后自沉于汩罗江,是为美政不屈的死,屈原伟大的人格力量和献身精神将永远激励后人,如滚滚的汨罗江水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