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孩子当人看,认真和他/她说说话。
西方国家孩子的语言(口头)表达的意愿和能力普遍要甩中国孩子十条街。
相信有过留学经历的同学都有类似的感受,不管是上课回答问题,还是课下讨论小组,外国人都喜欢噼里啪啦说一堆有的没的天上地下甚至毫无逻辑的瞎jb扯淡,而我们中国同学都喜欢笑而不语,老师看我我就低头写笔记,避免一切眼神接触,哪怕这些问题的答案心里有数,也不愿意表达。
为什么?吐槽这些老外光说不干是一回事,但是深刻思考这些差异产生的原因,和想办法提高自己瞎逼逼的能力也很重要。(这里我就不详细展开瞎逼逼能力有多么重要了)
既然题主问的是教育体系,其他回答基本都从学校这一块着手,那我聊聊这个体系里另外一半非常重要却经常被忽略的一个部分,家庭教育。
我先不客气的描述一下就语言表达而言,我国家庭教育的【某些】情况。
孩子5岁前,对于某些父亲而言,基本是个玩具。常年在外应酬,有空回家了玩一玩,逗一逗孩子,让孩子说一点傻话胡话来取乐。
孩子5-12岁,“大人说话小孩别插嘴”/“食不言,寝不语”
孩子12-18岁,“饭可以乱吃,话不能乱说”/“和大人说话前,仔细思考一下说话的内容”
孩子上大学了……“为什么不愿意上课回答问题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孩子工作了………“为什么这么简单的事情你都描述不好?为什么你沟通能力这么差?”
……
孩子:“你特么逗我呢……”(黑人问号脸)
再说说我高中时在一个白人家庭寄宿两年观察到的一些东西。家里的爸爸妈妈都是40到50岁之间,他们有3个小孩,分别为9岁,4岁,和2岁。白天爸爸上班,妈妈带孩子,晚上一家子聚在一起吃晚餐(雷打不动,爸爸几乎没有所谓的应酬)。晚餐期间,爸爸会和3个孩子逐一对话交流(意思是他会阻止其他小孩打扰他和其中一个孩子的对话)。一般爸爸会有这么几个问题:
1. 今天你干了些什么啊?
2. 今天学到了什么东西啊?/今天过得开不开心?
3. 对某件事的想法/观点?
一方面,我想这位父亲确实是关心自己的小孩今天做了哪些事情,过得好不好。另一方面,我相信他也是在有意识的培养自己孩子表达的意愿和表达的能力。这三个(类)问题对应的分别是:
1. 叙述故事的能力。
2. 总结归纳的能力/观察、描述自己心理活动和情感的能力。
3. 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在塑造孩子的价值观,比如这位父亲强调的是每天都要学到东西,每天都要过得开心,同时在表达观点的环节可以修正孩子过激/不合适的三观)
而刚好3个孩子处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让我深刻感受到这样系统的、有针对性的“训练”在不同时期的产生的结果。
2岁的小男孩,主要停留在第一个阶段。此时妈妈会帮助和引导,教他把这一天发生的事情用比较有逻辑的方式表达出来。
4岁的小男孩已经上了幼儿园,主要锻炼的是第二个阶段内容。此时他讲故事的能力已经锻炼得很好了,可以眉飞色舞甚至手舞足蹈的给父母讲他今天发生的小故事。但是父亲会进一步要求他从故事里去总结今天学到的东西,和表达自己的感受。
9岁的小女孩已经上小学了,叙事已经完全没问题,每天也可以给父母说说自己在学校学到了哪些新鲜有趣的知识点(顺便提一句,这也是一种非常好的复习方式,当你可以讲出来知识点,说明你真正弄懂了)。与父母也有更深层次的交流,比如自己过的是否开心,在学校有没有被欺负,有没有喜欢哪个小男生等等(了解这些对于即将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尤为重要。)就表达而言,这个阶段父母更关注的可能是小女孩表达自己对某件事的看法的能力。比如某某家某个小孩发生了一件什么事,你怎么看待?或者社会上某件大事发生,你是怎么想的,甚至偶尔也会问问孩子有哪些解决问题的方式?
所以咱们不谈其他东西,单纯就语言表达而言,这一套体系也是非常完善和成功的了。我完全可以预见到2岁的小男孩在2年锻炼后,可以像4岁的哥哥一样讲出很精彩的故事;再经过几年,就可以像9岁的姐姐一样很好的总结自己每天学到的东西和自己的内心感受。我也完全相信他们在课堂上,可以很好的表达自己观点和意见。
有些人呐,一把年纪了还拿着衣服,喜欢把事情简简单单的归结于“外国人就是天生会瞎扯淡”。
殊不知,任何人做出的微小的贡献和成功的背后,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外国人的语言表达能力为什么甩中国人十条街,这归功于从他们开口说话那天起,每天晚上一个半小时的晚餐时间,父母为他们精心打造的家庭教育。
中国下一代的家长们啊,把孩子们当人看,开始好好的跟他们说说话吧。
---------------------------------------------------------------------------------------------------------------------------------------
针对一些反对的评论,我想对自己的观点做进一步解释。为了不破坏原文,不妨碍各位看官理解,我将解释写在这里。
1. 第一,我说外国孩子的【表达意愿】和【表达能力】甩中国孩子十条街。没错,我是夸张了,我确实不知道甩了几条街,但我的观点仍然是外国孩子就表达意愿和表达能力而言,他们的平均水平是高于中国孩子的。注意,我强调的2个事情,表达意愿,和表达能力。表达意愿别人比较强,总没什么大问题吧?况且这2件事,本身就有一定相关性。更愿意表达,说明表达的多,可能、或许、大概,可以推出表达能力强一点。有评论说了,白人说不清楚话的人不少。没错,难道我不知道吗?中国的演讲大师也很多很多,我都明白。但我讨论的是平均水平,就别拿个案来反驳我了。说到底,没人做过这个实验和研究,就算做了你也要质疑数据啊样本啊等等,那就这样吧,你要实在有不同观点,咱们求同存异吧。
2. 第二,关于“瞎逼逼”。说实话,我用这个词,就是为了避免一些玻璃心说我崇洋媚外。我当然知道好的表达要言之有物,简明扼要。但我要把外国人喜欢瞎逼逼换成那些褒义词,喷子不得集体高潮啊。我始终想讨论的是,在家庭教育这个环节,如何更好的培养自己孩子的表达能力。
3. 家庭教育这个问题很大,这篇文章我只想落脚到训练孩子的表达意愿和能力这一小块。我知道我描述的东西,可能对孩子的性格,自尊心,自信心,心理健康,很多方面都有影响,但这篇文章我只想讨论表达能力。还有人评论说你咋不解释表达能力强的好处。我没想到这个还要我去解释。真的,任何企业或者政府机关,但凡是个小领导,他/她的叙述能力,总结归纳能力,和发表自己意见的能力都不会差。某些人以为会做事就行了,那些虚头巴脑的东西无所谓。拿衣服!我国政府企业的大领导,很多人都有能力脱稿给你说上两小时把你忽悠得一愣一愣的。国外的例子我就不说了。你一定要说这个没意义,那算了,我真不想去多解释,关上这个页面吧,你有你的生活。我希望觉得训练孩子表达能力有意义的朋友,能借鉴到一些我认为不错的方法。
4. 文化问题。很多人说,中国就是内敛文化,不爱多说,但是上酒桌了吹牛逼的能力都杠杠的。我不是对“不爱多说”有意见,如果你平时不说话,但是在该说的时候,比如上课发言,小组讨论,内部外部的沟通,公众演讲,你都可以应对自如,那我有个屁的意见,我向你学习!如果你要一定说内敛文化就是不举手发言,不小组讨论,不公众演讲,那您爱谁谁吧。
5. 最后那句话,我说希望父母把孩子当人看,和他们多说说话。没错是说得夸张了些,你说我跳梁小丑也好,哗众取宠也罢,我当然知道父母肯定是把孩子当人的,但我的意思是,把孩子当做一个可以正常交流、对话甚至学习的人。当时我的真实感受给大家描述一下。当我看到那位父亲,正儿八经的,用和其他大人说话的态度,去和自己2岁的孩子聊天和沟通的时候,我是非常震感的。那位父亲是认认真真,全神贯注,两个眼睛看着自己2岁孩子,【聆听】他断断续续的讲今天发生的故事,和4岁的孩子【讨论】他在幼儿园学到的东西,和9岁的女儿讨论某个事件,并且真正把她的观点【当回事】。如果期间有任何人打断,他会郑重的说,请先听你的弟弟/姐姐/哥哥把他想说的话说完。
好吧,如果你一定要说我的推断没有科学数据,那我退一步。至少我自己的成长过程中,我可以无顾虑的表达自己的机会是很少的,父母正儿八经把我说的东西当回事的时候更少。我希望当年我有这些机会,我更希望这个时代的孩子,有个不一样的环境。
所以我恳请电脑前的你,好好回忆一下,扪心自问,父母是怎么教育你的,你又希望怎么教育你的孩子。仅此而已。
以上。
---------------
这里给我的百晓知道Live系列课程打个广告,有兴趣的朋友们可以看看。
英语学习方法你需要知道的一切:要学好英语,你得走好这六条路
http://weixin.qq.com/r/tUTD24TESNk3rcC49xGn (二维码自动识别)
尼克六六 3小时前 0条评论以前,我一直极力反对国内填鸭式教育,极力推崇critical thinking(辩证思维)的培训,直到我在英国听了几节课。
课上老师问了很多开放性问题,也有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蹦出了五花八门的观点,看着很好,很辩证,符合我一直以来对教育的期待。
但我后来发现两个现象:
1. 回应老师的永远是那几名学生,其他学生兴趣缺缺,哪怕老师点名也并不积极。
2. 整节课下来光是听讨论了,进程很慢,重点并不突出。
后来和英国友人聊天也谈到,英国教育体系内哪怕有所谓的辩证思维的培养,大多数人仍然不具备这种能力,迂腐得厉害。
我于是问朋友,为什么辩证思维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
朋友沉吟了一下,说:『无论怎么培养,永远只有少数人真正掌握辩证性思维。』
我刚想说话,他又跟了一句:『但恰恰是这些人,引领着整个世界。』
我反复咀嚼他的话,觉得非常有味道。
培养辩证思维的教育模式,看起来很开放,很自由,很先进,很人性,但其实真正受益的,是原本就素质拔尖的少数学生。他们的才华会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和发挥。
但对于剩下的大多数学生,他们上课也就是陪着那些拔尖的学生和老师积极互动,一堂课下来,学到的东西远远没有国内学生学到的多。而对于他们来说,辩证思维的意义就是看着其他学生和老师互喷口水。
那么对一个国家而言,只培养出少数精英和大多数庸才,真的是件好事吗?
我想,其实支撑西方教育模式的,也许不是本国人口,而是大量新移民。他们通过这样的教育迅速提升自己的社会阶层,西方国家也得到了大量的精英人才推动社会发展。这种模式如果仅仅套用在本国的人口身上,不仅培养不出足够的精英,更只会形成一个迂腐顽固的贵族和特权阶级,这在西方国家的历史中早已经被证明了。
换句话说,英国或者整个西方的教育制度的精神,是建立在世界范围的人才流动的基础上的。人才流动本身就已经在本国筛选掉了一大批庸才,流入西方国家后的人才在这个教育体制下又会进一步被筛选,因此西方通过这样的教育制度始终高效发掘着各方面的精英人才。
而这套模式背后,隐藏着两个残酷的现实。
首先,那些人才流出的国家,很多都陷入了发展的泥沼中。大量印度人担任美国公司的高管,却没有几个说要回到印度去发展。他们的才华被西方的教育体制充分发掘和提升,最终也贡献给了西方国家。
其次,那些西方国家的庸才们,很多都流动到了发展中国家,在那里有着不错的前途和发展。一些所谓的 white trash (废物白人),来了中国之后却成了香饽饽,再不济还可以靠着教语言过活,日子过得滋润的很。
那么这套模式,是否符合中国的国情?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我们并没有世界范围的人才流动来帮我们进行首次人才筛选,这是其一。我们需要面对的,是大部分人的就业问题,而不是少部分人的发展问题,这是其二。中国的教育模式,不允许我们让把时间资源投资到少数精英学生身上,反而强调我们应该一碗水端平,把教育资源尽量平均分润到每一个人身上,让每一个人至少「有点用」,而不是让少数人将来「有大用」。这种教育模式的初衷,不会让少数人非常拔尖,但是也并不会让多数人非常平庸。
毕竟,我们讨论的是每年将近1000万人的未来,很多神采飞扬的想法,都会在这个现实和沉重的数字面前,砰然坠地。 山羊月 3小时前 0条评论
- 上一个:发现的计算单位凡什么?
- 下一个:[0,2]任取同实数,过量1的概率是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