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阳春三月,随着进入最佳花期和赏花高峰的到来,各地传统的桃花节纷纷举办。春风骀荡,桃花盛开,“满树如娇烂漫红,万株丹彩灼春融”,游人们徜徉在桃林中,无不心旷神怡,陶醉其间。
中国人喜爱桃花,似乎有着一种不可言喻的情感。妩媚娇美的桃花,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女子亮丽的容颜。自古以来,桃花被诗人常用来比喻美貌女子。桃花和女人结合的文学创作最早应该是《诗经》吧,一首《桃夭》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通过比兴手法描写了桃花盛开之状,歌咏了新婚女子的娇媚可人,开启了以桃花喻美人之先河。清代姚际恒在《诗经通论》中赞曰:“桃花色最艳,故以取喻女子,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这一文学意象对后世影响甚大,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诗人也常用桃花来歌咏美人之貌。而桃花的爱情意象最初则源于唐代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诗中表达了一种可遇不可求的美好爱情,同代的孟棨在《本事诗·情感》中将这首诗演绎出了一个家喻户晓的爱情故事,由此以后,桃花从美人转换而来的爱情意象便开始定型。
当然,古代诗人对桃花美人之喻是非常讲究的,并不是所有桃花品种皆可喻为美人的,而要看是否具有所谓的“桃腮”“桃靥”之相。明末清初的文学家李渔就此解释道:一般来说,桃树这种树木,可供观赏的不一定能结桃子供人去吃,不能够在两方面满足人的需要。凡是想要桃子好吃的,必须把桃枝嫁接到别的树上,人们不知道桃子的好吃,是好在嫁接上。同样,桃花颜色的不好,也不好在嫁接上。未经嫁接的桃树,它的花色才极为娇艳,酷似美人的脸,所谓“桃腮”、“桃靥”,都是指天生的未经嫁接的桃树。
今天,我们所知道的世界上桃树品种已达三千种以上,我国就约占一千多种。桃树一般按花、叶的观赏价值及果实品质而分为观赏桃与食用桃两大类。今古对桃树的分类是有差异的,如李渔当时所说的碧桃、绛桃等不属于观赏桃,而在今天已属观赏桃了。然而,在古代文人看来,即使观赏桃也不一定都艳如美人。按李渔的说法,“桃腮”“桃靥”之桃树不在名园胜地,“惟在乡村篱笆之间,牧童樵叟所居之地“。在诗人们的笔下,桃花源中见一个情窦初开的女儿家,白皙晳的脸上泛着两片红晕,白里透红,红里透白,酷似两片桃红,人面桃花,互相辉映。
然而,李渔笔峰一转:“嘻!色之极媚者莫过于桃,而寿之极短者亦莫过于桃,‘红颜薄命’之说单为此种。”花色最为娇媚的莫过于桃花,而花期最为短促的也莫过于桃花,红颜薄命之说就是说的是桃花啊!其实,李渔此说并未独创,这早已是不少诗人表达韶华易逝的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