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联模式经历了几个重大的时期认识
1、从列宁建立苏联政权,并为捍卫政权做出的斗争时期,期间为了适应战争需要,保卫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卫国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以新经济政策取代,列宁时期同时也强调共产主义建设初期,适当使用市场作为杠杆,提倡社会主义民主体制。
2、斯大林时期采取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可以集中力量发展,如苏联一五、二五计划当中采取的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这种做法使苏联重工业发展迅猛,为二战中卫国战争胜利打下了基础。但与此同时,优先发展重工业带来轻工业、农业的缓慢发展,斯大林期间的个人崇拜与政治独裁,使苏联积弊愈深,甚至达到积重难返的地步。
3、克鲁晓夫时期采取对斯大林的全面否定,对高度集中的斯大林体制进行改革。但这种改革只是部分修正,斯大林体制的核心部分基本没有涉及,即使有涉及也难以为继,如轮换干部政策等到波涅日列夫时期即被废止。而且可鲁晓夫改革后期也出现了反复,我认为这也是改革过程中阻力太大,必须采取迂回的方法。
4、波涅日列夫时期更为趋向保守,对经济改革只是其中皮毛,更为严重的是当时苏联政府一心进行美苏争霸,以军备竞赛的方式与美国对垒,苏联的经济基础远不及美国,盲目进行军备扩张,严重损害苏联的实体经济,进一步加快了苏联体制的崩盘。
5、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认识到长久积弊对经济、社会、政权都造成极大的不稳定,力主加大改革的力度,以求让难以为继的苏联体制继续发展,并妄图通过短时间,有效的改革一蹴而就地完成转变。戈尔巴乔夫先是对经济进行改革,在难以取得实际成效的情况下,转而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但强力的改革还是难以改变苏联多年的积弊,反而因政治民主化改革带来社会思潮改变以及西方和平演变政策,最终导致苏联解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