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场:《四书》《五经》义
首题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义”;
次题为:“中立而不倚强哉矫义”;
三题为:“致天下之民,聚天下自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义”。
乡试得中,就是举人了。第一名称为“解元”,第二名称亚元,第三、四、五名称经魁,第六名称亚魁,其余称文魁,国家还会颁给20两牌坊银和顶戴衣帽匾额。匾额悬挂住宅大门之上,牌坊立在门前。到了第二年,新科举人就可以去京城参加礼部会试了。
会试也是三年一次,在京城贡院举行,一般在三月,所以也称春试(春闱)。考试规则和内容与乡试相同,唯一的区别就是会试第一场考《四书》的三题由皇帝钦命。会试放榜,中试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1904年的会试,因为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的破坏,加上几年前“公车上书”的影响,就移到了河南开封举行。
史论五篇,其实就是让考生以古论今,考的是历史和政治。第一题说“外重内轻”和“内轻外重”,说的不是国内国外,而是藩镇的问题,谈论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制衡。唐朝后期藩镇尾大不掉,中央虚弱,酿成大乱,但毕竟延续了300多年,但秦朝和曹操的魏国,实行的都是内重外轻,却都不过几十年。那么,朝廷应该如何选择?
第二题,就是如何对付外来的强敌了。“五饵三表”是贾谊给汉文帝的抵御匈奴的建议,用先进生产力和礼物让外敌臣服,而秦穆公霸西戎则靠的是实力。究竟应该如何应付外敌?
第三题,说的就是变法了。戊戌变法于6年前就失败了,不过这在当时还是敏感话题。诸葛亮入川实行严刑峻法,但他只是为了让社会安定。到了王安石推行新法时,因为有很多阻力,便不得不讳称变法二字。这道题的焦点,也就是面对国家萎靡不振的情形,要不要用“变法”这个猛药?
第四题是个典故。唐德宗年间,皇帝身体不好,裴度就上了道奏折,说能不能让四方贤才和大臣们直接到宰相府讨论国事。这里谈的是如何举贤,国君和宰相应该如何分权的问题。
第五题就是外交问题了。北宋与金国结盟,想打垮辽国拿回燕赵之地,后来南宋又与元联合攻打金国,都没有得到好结果。那么,应当如何远交近攻?为了对付日本,要不要结交俄国?
史论偏重的是考生的宏观思路,接下来的五道时务策考题考察的就是考生的实际执政能力了,看看他们能不能处理各方面的具体问题,其中包括经济、管理、地理、法律等诸多问题。
第一题说的是教育,是先对国民进行德育、体育教育,还是先让他们学习技术或者经营商业?
第二题表达的其实是清廷自己的困惑。为什么那些强国,把我们打败了,却不要我们割让土地,只要求通商?不占土地究竟能获得什么利益?中国人的传统思维就是攒钱,买地,当地主,收地租。但外国的玩法却不这样,靠着商品的流通就能获得更大的利益。
第三题是参考国外的管理经验了。日本聘用外国人管理国家很成功,埃及聘用外国人就失败,那么究竟应不应该请外国人来中国当公务员?这其实是决策权与行政权的问题。
第四题开始关注农业问题。应该如何实行农业政策?其实考题里就说清楚了,设立农业学堂,翻译西方农书,善用资本和人力。
第五题关注中国海外侨民问题。1882年美国通过排华法案,大量华人受到打击,那么应该如何援引国际法,保护我国的侨民呢?
时务策之后,就是传统的经义考题了。这是古代科举考试中的重要文体,萌芽于汉唐,形成于北宋,到了明代,就是广为人知的“八股文”了。经义考察的就是考生对传统经典的熟悉程度,对圣人的话能不能有新的见解。
首题出自《大学》,暗含中国传统的礼教治国的观点和教化之道的含义。次题出自《中庸》,说的是为人处世,始终要有自己坚持的原则,不偏不倚,其中“中立”二字,暗含当时中国的外交态度。三题出自《周易》,原本是讲中国最早的集市,这里其实是让考生阐述商品的流通之道。
最后会元之选落在两个人头上,其一为福建闽县人林志烜;其二为湖南茶陵人谭廷闿。两人学问,家世相当:小林子是晚清名臣林则徐的族人,老谭是前两广总督谭钟麟的爱子。两厢比较,朝中还是湖南人比较有面子,主考之一的张百熙,湖南长沙人,出来说了几句:
“吾乡二百余年,三鼎甲具备,独少会元。场中得湖南一卷,写作俱佳,以正大光明次序论,吾班次第二,例中会魁,科举将停,机会难在,情商裕相,庶使吾乡科名免有缺陷。”于是首席主考裕德卖了一个人情给他,另外两位考官戴鸿慈,陆润庠也无异议,遂点了谭廷闿。